潘艷麗
明代四川行都司初探
潘艷麗
明代的直轄版圖實由兩種類型的地域所組成,一為行政系統即布政司州縣系統,一是軍事系統即都司衛所系統。明代的衛所制度,既有全部實土衛所,又有部分實土衛所,也有非實土衛所,四川行都司則是全部實土衛所,本文將分析四川行都司建置沿革,探析行都司下的實土范圍。
明代 四川行都司 實土
明都司衛所系統與布政司州縣系統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布政司系統在明代基本定制為兩京十三布政使司,都司與布政司相對應,十三布政司對應十三都司,此外,又有遼寧、萬全、大同三個與布政司無關的都司,共計十六都司。明代先后設有北平行都司、福建行都司、湖廣行都司、四川行都司、陜西行都司、山西行都司6個行都司。
(一)行政管理便利需要
譚其驤曾言“行都衛者,與行省不同治所之都衛也。”①行都司與都司處于同一等級,都直隸于所屬都督府。行都司設置的主要原因是便于管理,“內陸邊地的北平、陜西、山西、四川4行都司是為了防止因同名的都司軍事管轄幅員過大而引起不便”②設立的。由行都司的分布可以看出行都司主要設置于邊疆或偏遠地區,陜西都司一度控制到潼關以外地區,為避免陜西都司轄權過大,不好治理,所以設陜西行都司分領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地區。明朝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內蒙古一帶,僅靠山西都司、北平都司治理則比較吃力,于是設山西行都司、北平行都司控制塞外地區。四川行都司位于川西南地區,有大渡河與四川盆地阻隔,管理不便,且治下所轄主要為彝族聚集,所以單設行都司治理,以便治理。
(二)少數民族治理需要
四川行都司是彝族聚居區,位于現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中部。同歷代統治者一樣,朱元璋對少數民族實行“恩威并施”的政策。他曾言“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③。明朝建立之初,四川行都司還未歸附,尚處于元羅羅斯宣慰司的統治下。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明太祖遣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征云南,十二月遣內臣諭降建昌酋長。洪武十五年十月置建昌衛指揮使司,以故元平章月魯帖木兒為建昌衛指揮使。建昌衛指揮使作為后來的四川行都司的雛形,建立之初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優待與重視。洪武十五年,建昌衛指揮使月魯帖木兒先后三次入朝進貢。十六年,包括建昌土酋在內的建昌首領先后四次入朝入貢,且每一次進貢都會得到中央政府的豐厚賞賜與回贈。特別是洪武十五年十二月“以故元平章月魯帖木兒為建昌衛指揮使,賜以綺衣、金帶、月給三品俸贍其家。土官例無俸,此特恩也。”④由此可看出明政府對建昌恩遇優渥,遠勝其他地區。隨著與建昌衛相鄰的鹽井衛、會川衛、越巂衛等衛所的建立,在這一地區單獨設置都衛管制成為形勢所趨。所以后來在天啟四年(1624年)川湖總督朱元燮奏:“…當圣祖時,天造草昧,西南夷無不畏法,故就中設建衛所,以通血脈,徒用牙錯之義,殊少彈壓之威。”⑤
(三)叛亂結果
四川行都司建立的最直接原因是洪武二十五年建昌衛指揮使月魯帖木兒的叛亂。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建昌衛指揮使月魯帖木兒聯合德昌、會川、迷易、柏興、邛部加上西番土軍萬余人聯合發動叛亂,這次叛亂雖然很快平定,但是明朝在鎮壓叛亂中由于地方偏遠調軍不利的弊端很快顯現出來,出于多種因素考慮,叛亂結束后,負責鎮壓叛亂的總兵官藍玉向中央奏報:“四川之境,地曠山險,控扼西番。……漢州灌縣、邛縣西連松、茂、碉黎,當土番出入之地,眉州控制馬湖、建昌、嘉定,接山都長九寨,俱為要道,皆宜增置軍衛。”⑥明太祖很快批準了這次請求。
于是在洪武二十五年閏十二月,置會川衛迷易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置四川越巂衛。洪武二十六年三月,改蘇州軍民指揮使司為寧番衛,洪武二十六年六月置鹽井衛指揮使司。
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于建昌府,以建昌軍民指揮使司及建廠前衛、寧番、越巂、會川、鹽井六衛隸之。短短兩年,四川行都司就已完成基本建置。
“實土”一詞早已出現,指的是某一地方行政機構轄有一定范圍的土地、人口。明代衛所有實土與非實土之分。實土衛所指的是轄有一定地域人口負責該地民政的衛所,這類衛所主要分布在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聚居區,非實土衛所則指只管理軍政不轄有地域人口即不負責民政的衛所,這類衛所多位于府州縣境內,譚其驤先生曾明確指出“實土衛所指的是設置於不設州縣處的衛所,無實土衛所則指設于有州縣處”⑦,由于實土衛所管理一定民政,具有行政區劃意義,周振鶴先生稱之為“軍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區劃”⑧,郭紅則更進一步細分為實土衛所、準實土衛所、非實土衛所三種。四川行都司為實土衛所,下面將探討四川行都司的大致轄區范圍。
首先為建昌衛指揮使司,建昌衛指揮使司治所在建昌,即今西昌,有明一代為土官安氏世襲統治,《明史》有載“安氏世襲指揮使……所屬有四十八馬站,大頭土番、僰人子、白夷、么些、佫鹿、猓玀、韃靼、回紇諸種散居山谷間。北至大渡,南及金沙江,東抵烏蒙,西迄鹽井,延袤千余里。以昌州、威龍、普濟三州長官隸之,有把事四人,世轄其眾,皆節制于四川行都指揮使司。西南土官,安氏殆為稱首。”⑨建昌衛指揮使司的范圍大致包括今北到漢源縣南到會理縣,東到鹽源西到昭通一帶地區,包括土番、僰、白夷、么些、佫鹿、猓玀、韃靼等族,廣及千里。洪武二十五年月魯帖木兒的叛亂破壞了這一地區的安定,州縣建置皆廢棄不用,永樂年間才得以重置,“永樂元年復置。悉改為長官司,仍隸建昌。其千戶所之隸于衛者有三:曰禮州,曰打沖河,曰德昌。禮州,漢蘇示縣;打沖河,唐沙野城;德昌,元定昌路也。”⑩即守御禮州中中中前二千戶所、守御打沖河中前千戶所,守御德昌千戶所,此外還領有昌州、普濟、威龍三長官司。
建昌前衛指揮使司,建廠前衛置于洪武二十七年六月,實“先是,西平侯沐春奏:‘層臺衛地多山林,少平衍,難于耕稼,軍餉不給。’至是命置衛于建昌,徙層臺衛官軍實之。”關于建昌前衛記載較少,除了明實錄交代建廠前衛建置起源外,僅地理志有記“又有建昌前衛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與建昌軍民衛同城,九月屬四川行都司,萬歷三年省。”由此觀之,建昌前衛指揮使司附郭于建昌衛指揮使司,同治于建昌。建昌前衛的設置是中央政府為了分擔建昌衛指揮使司管轄過大管理不便的弊端而設置,目的是分管建昌衛指揮使司的一些政務,沒有實際領土,為非實土衛所。
會川衛指揮使司治所在今會理縣,“土官賢姓,其先云南景東僰種也,徙其屬來田種。洪武十六年歸附,以隨征東川、芒部勞,授世襲副千戶。居所治城外,所轄僰蠻僅八百戶。”會川衛主要為僰族統治,除了統治的僰蠻八百戶外,會川衛領有實地領土,為實土衛所。明史地理志載“又西有永昌州,南有武安州,又有黎漢州,東南有姜州,又有會理州,北有麻龍州,又有麻龍縣。二十七年后,府州縣俱廢。”除此之外,會川衛還領守御迷易千戶所。
鹽井衛,治所在閏鹽縣,即今鹽源縣。元初為落蘭部。洪武二十七年置為鹽井衛,“其村落多白夷居之”東北有打沖河,上有索橋。西有雙橋河,東有越溪河,俱流入打沖河。又冶東有鹽井。北有金縣,元屬柏興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后廢。領打沖河守御中左千戶所,馬剌長官司。
寧番衛指揮使司,元時本為蘇州,洪武二十七年改為寧番衛。寧番衛為非實土衛所,不轄實地,萬歷年間建立定番堡。領守御冕山橋千戶所,在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
越巂衛,今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洪武二十六年置越巂衛。永樂元年置邛部長官司,隸越巂衛。越巂衛在明代由土司領氏子孫掌管,萬歷年間,土司內亂,十五年,鎮巡官征討,鳳氏子孫爭歸附,因此置平夷、歸劃二堡由其居住。又領邛部長官司和鎮西后千戶所。
四川行都司為明五行都司之一,四川都司與四川行都司構成四川布政使司的軍事系統,四川都司為非實土都司,四川行都司卻為實土都司,所轄地域內基本不設州縣。行都司具體范圍,本文作出大致探討,由于涉及民族史,分析不夠細致深入,有待大家批評指正!
注釋:
①譚其驤.釋明代都司衛所制度[A].長水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②郭紅.明代都司衛所制度與軍管型政區[J].軍事歷史研究,2004(4).
③明太祖實錄:卷一八九[Z].
④明太祖實錄:卷一五0[Z].
⑤明熹宗實錄:卷四四[Z].
⑥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二[Z].
⑦見于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一書影印譚其驤致該書作者的一封信.
⑧周振鶴.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32.
[1]譚其驤.釋明代都司衛所制度[A].長水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郭紅.明代都司衛所制度與軍管型政區[J].軍事歷史研究,2004(4).
[3]明太祖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
[4]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5]周振鶴.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清)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歷史地理所)
潘艷麗(1992-),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在讀研究生,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歷史地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