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碩士研究生招生是一場情與理的博弈
趙 靜
高等教育逐漸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這直接觸動了眾多利益主體的現實利益,致使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研究生招生過程中出現的情與理的博弈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生招生過程中的情與理的博弈不僅是教育公平的問題,同時也是影響社會公平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這些復合事實的剖析,從而找到有效平衡情與理博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實現研究生教育的和諧發展。
研究生招生 情與理 博弈
研究生招生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效率與公平問題。與其說是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倒不如說是一場情與理之間的博弈。情就是效率或利益,而理就是公平、公正.為什么在研究生考試和招生期間還是會出現情與理的矛盾呢?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愛教育的人、懂教育的人深思的問題。
一個現實的問題其實都是一個理論問題,而其背后隱藏的往往是多重事實的復合。只有認真的找出造成這種事實出現的原因,才能提出相應的對策,實現研究生招生情與理的有效平衡,提升研究生招生的公信度,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一)“專制式”的考試環境
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主要分兩種形式:一種是由教育部組織的統一考試,一種是由國務院學位辦組織的統一考試。可以說這兩種形式的考試都體現了教育的權威性和壟斷性,試問這樣的“專制”環境如何產生真正的人才,如何時時刻刻都能做到情與理的有效平衡呢。
(二)“名牌式”的聘用環境
一所高校的校名就是畢業生應聘工作的有效名片,有了這張“名片”你就可以進入你想要進入的企業或單位。因此,為了追求這張“名片”,為了實現這張“名片”的價值,無論是考試單位還是招考單位或是考生都會打破情與理的和諧,為了各自利益任意損傷別人的權益。其實,這不能說是研究生招生本身的錯誤,而是我們自己在面對這樣的現實時妥協致使的。從目前我國市場的招聘中可以看出,大多企業傾向于雇傭名牌高校的畢業生,而對那些一般類的學校的畢業生不予聘請,甚至連面試的機會也不給。
(三)“211、985”式的生源錄取環境
學校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教師與學校、學生與學校都是作為一個共同體存在的。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希望招收企業和社會喜歡的學生,只有這樣在將來就業時,學生才能順利找到工作,因為學生被淘汰了也就意味著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受歡迎,那么學校也就很難在各類競爭中獲得有效資源實現自身的發展。對那些“211”和“985”的學生他們可能是學校最好的選擇。正是這種虛名式的“211”“985”門檻限制了更多人享受高層次教育的機會。
(一)理性擇校
有些時候,在考研錄取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考生自己妥協造成的。在我看來,正是這種非理性選擇,助長了情與理矛盾的滋生。因此,要想打破這種情與理的矛盾,考生就必須進行理性擇校。只有這樣,考生才會不盲目追求名校、名牌大學,這樣就減少了學生“功利主義”的想法,從而避免自己在考研中成為情與理博弈的犧牲品。
(二)放權與分權
教育的主旨是實現更多、更寬廣群體的共同富裕,研究生教育作為為國家建設培養最頂尖人才的教育層次,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而研究生招生作為研究生教育的初始階段,是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階段。的確如此,尤其是作為國家頂尖人才的培養,充分保證公平、公正的選拔優質生源尤為關鍵。要保證人才選拔的公正合理,學校以及相關部門就應當將自己在招生過程中的權利下放,保證讓更多的人、更多的部門有機會參與到研究生的招生和選拔上來,尤其是對研究生復試,更應將權利移交導師和學院,而不應有過多的行政人員參與進來。
(三)打破市場導向的人才錄取標準
高校在選拔人才過程中沒有自己獨特的標桿。完全是根據社會對人才的喜好決定自己選拔的標準。因此,高校要實現研究生招生過程的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就必須打破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選拔標準,高校作為為社會培養領航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應為社會所左右,要成為引領社會風氣和潮流的重要陣地。打破高校的擇人標準,才能更好地實現研究生招生過程中的情與理的有效平衡。
研究生招生過程中出現的情與理的博弈不僅僅影響人才選拔的質量和公平問題,同時也會影響到人才的培養和學校的聲譽。同時也是我國社會環境的折影,為了追求生源的外在光芒和價值最優化,而放棄探求內在的洞明。掩蓋了教育的原生態本質——實現共同富裕。在當今高等教育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國內高校如何提升自身的信譽吸引學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柏拉圖認為,每個人的品質不是受現實身份決定的,而現實身份只是其努力的結果。因此,作為招生單位必須明確一點:最理想的人應該是最適合學校發展的人。在招生過程中學校必須要在學術和現實之間進行一個恰當的權衡,要站在整體的視野和他者的視角來看待研究生招生過程中的情與理,只有在這種理智的招生氛圍中才能實現研究生教育的高水平發展,從而化解研究生招生過程中情與理的沖突。
[1]關正夫.從國際比較的觀點看日本研究生院的歷史現狀和改革動向[J].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1(1).
[2]鐘秉林.高等教育的時代任務:提高質量 促進公平[J].中國高等教育,2008(08).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經濟學院)
趙靜(1988-),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