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娟+于學濤
【摘 要】如今,我國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內容等業已提上日程,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整合也是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梳理了新課程標準下小學科學與數學可整合的內容,為推動課程改革和教育事業進步做出初步研究,僅提供參考借鑒意義教育有巨大影響。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科學;數學;整合內容
科學與數學的關系從古至今便密不可分。從身邊事物出發,對一切充滿好奇心,帶著探索的目光與發現的視角去仔細觀察,并簡單的整合歸類,這是最基礎的科學與數學之間的聯系[1]。小學科學與數學便是在此基礎上的提升,是學生接觸并探尋宏觀和微觀世界的起點,如何創新并使學生更有興趣的學習,提升課堂內容成果,使得學生綜合運用學科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思索的。
1小學科學與數學的關系
小學科學與數學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兩個學科的結合有利于推動教學的進程。在進行大多數科學實驗時,測量獲得數據是實驗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因為數據的是否精確直接影響到了分析乃至最終的結果。在小學科學的實驗課程中,主要包括測量物體的長度、寬度、溫度、質量等[2],則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著重于教學對小數的運算。如果某些數據無法進行精確的測量,教師應當教學估算等相關方面的知識與內容。同時,隨著時代的信息化,計算機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如何使用科學計算機,已提高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從而提升實驗最終結果的可靠性。從另一方面來說,數學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得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而學生通過學習科學,能夠更深入的體會世界與社會,培養探究與分析的能力,利用簡單的科學原理解釋并解決生活上的小問題。小學科學與數學的相結合,有助于學生能夠更好的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學生的創新性人格。
2小學科學與數學整合的意義
初步統計知識的教學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講,不但是要教會學生簡單的看懂并繪制統計圖表,更是要求學生能夠將其在生活中得以更好的應用。而小學科學要求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運用統計知識和技能,整合歸類相同的事物,從而得以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小學科學與數學課程的整合,使得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積累統計學知識的應用經驗,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了解科學知識。
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小學科學與數學的相整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全面發展。同時,小學科學與數學的整合,使得學生的理解能夠更加的深入與充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新知識、學習新方法,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有趣,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與動手實踐能力,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與成果的收獲。
3小學科學與數學整合的方法
3.1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的確定對于整個階段的課程十分重要,教師只有根據教學目標才能夠切入教學內容,并實現最后的課程目標[3]。小學科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小學數學旨在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因此這兩項目標需有機結合,整合后既需要不斷的教學科學知識以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又要教學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達到兩方面平和并協調發展。既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又要指導學生通過科學的方法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3.2正負反饋的應用
適當的鼓勵與夸獎或者批評與指點,對于學生的學習存在積極意義,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發展動態,并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在適時的時候提出鼓勵,給予肯定,能夠激發學生對課程更大的興趣與潛力。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不正確的行為及思想,教師也應當及時糾正并給予批評,并告知正確的方法。因為科學與數學都具有其嚴謹性,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衡量的標桿,使得學生在標準線之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3.3增強交流
兩個學科的整合對于小學科學老師和數學老師而言都是是創新,也是挑戰。為了使得兩門學科能夠更好的整合,實現兩門課程之間教學成果最大化,兩門學科的教師之間應當增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通過對兩門學科重難點以及相同點更進一步的探討、整理和分析后,制定出更為全面的教學方案和計劃,使得學生能夠在科學和數學的知識海洋中,更好的汲取并應用于日常生活當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4結語
在實際小學科學與數學的課程整合中,還會遇到許多問題,如教學的內容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整個課程的應當如何循序漸進的安排,包括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哪些具體的方法去解決哪類問題,也包括學生如何靈活將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運用到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中。雖然小學科學與數學的整合之路任重而道遠,但我們依然看到了學科整合后所帶來的巨大成果,值得我們勇于創新,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廖華,小學數學和科學時的整合策略[J].小學教育,2016(17):34-34.
[2]項光信,初探小學科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J].中文信息,2016(4):178-179.
[3]王婧,方創琳,羅奎,吳康,小學數學和科學學科主題式整合的教學思考[J].教學月刊,2014,34(7):78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