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的基礎。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改變已有的觀念,同時,也要不斷拓展新的方法與思路,提高教學效率。基于此,文章將從抓住德育內容基本點進行滲透,增強法制教育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加強德育教育,加強家校聯系,關心學生的生活等展開有效分析。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學
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整個社會都在關心中小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當下,作為中學思品課程在德育這方面天生具有優勢,因此,一定要立足課堂,改進教育方法,努力將課程的德育主渠道、主戰場的作用發揮出來。那么,如何才能非常好地將中學思品課程的德育功用施展出來呢?
一、緊扣德育內容基本點進行融合
現行的中學思想品德課本中的德育內容是非常顯眼的。差不多每個單元、每個章節、每個專題都涉及德育內容。比如,教材中講述的人類的產生、生活與發展的基礎是勞動的問題,教師可借此引導初中生增強勞動意識,并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再如,講到我國的國情,其中一個專題內容講到我國正是由于進入社會主義,開展“四化”建設,才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可以結合這部分內容培養初中學生濃濃的愛國之情……此外,也要積極挖掘材料,適當延伸教材內容,積極尋找德育資源,尋找德育教育的契合點,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例如,在探討關于“新科技革命”一課時,課本插畫展示的是“類人手臂的儀器”。由此,教師可以將其與現代科技聯系起來,引導教育學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是科學家們付出汗水和心血的結晶。這樣就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興趣。可以說,中學思想品德課本不管是文本內容,還是鏈接資源,甚至是插圖、課后練習題等德育資源可謂是無處不在,這也為德育滲透提供了契機。作為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些德育資源,不斷滲透。
二、增強法制教育的趣味性
學生對枯燥的思想品德理論知識興趣不高,更是對法律條文不感興趣,教師應注意從學生的實際特點出發,創建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法律教育充滿趣味。例如,可以有針對性地播放《今日說法》中的一些案例、課前三分鐘法律演講等。也可開展法制常識展覽、收看知法教育片;亦或舉辦主題班會等系列的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將枯燥、無味、晦澀不易弄懂的法律法規融入到實踐中,融入到同學們的腦子里,讓他們用大腦去識記法規,用眼去看法,用耳去聽法,在實踐課程中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例如,可以建立“盜竊犯的照片該不該曝光”“一分錢官司該不該打”等辯論賽。大家都積極參與其中,引用法律法規,在唇槍舌劍的激辯中明白了哪些是社會中看起來合乎情理卻違反法律法規的事情,哪些是看起來不合情不合理卻合法合規的事情。為最大程度地將同學們對法律常識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出來。
三、培養同學們的主體意識,加強品德教育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育對孩子們主動地學習和發展的重視度不夠,忽視了孩子們的主體性的發展。在新課改的潮流中,中學品德課程的德育功用一定要充分施展出來,讓孩子們成為課堂的主體。中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和明辯是非的能力。因此,在教育中,可以采取探討課、辯論賽、演講課等方式,就某一問題鼓勵同學們自由表達看法。例如,在授課時結合當下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等觀點展開討論,讓同學們通過討論逐漸認識到其危害性,教師再引導他們形成符合時代進步的道德理想。央視綜合頻道的焦點訪談、道德與法制等欄目也是對同學們進行德育教育滲透的好材料。作為老師,一定要多引領學生觀看這些節目,讓他們結合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他們的是非觀念、道德判斷力也能不斷得到提升,道德水準也會不斷得到提升。
四、加強家校聯系,關心學生的生活
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在滲透德育教育理念時也要關心孩子們的家庭情況,加強家校之間的互動與聯系。中學思品課程是一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實踐課程,德育不僅是課堂上的工作,也要拓展到孩子們的生活之中。作為老師,要真正關心學生,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來自學校的溫暖,體會到“情”與“理”的力量。教師在實際“行動”中也要彰顯榜樣的力量,這比起單純的“語言”論述更有說服力,更能讓同學們產生心理上的共鳴,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提供了“參照物”。學生在家校的指引下,道德水平也能不斷得到提升。
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四有的社會主義文化新人是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該把傳授知識與德育有機結合起來,并將其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使德育在中學思品課程中得以升華,讓德育之光在中學思品課程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宋淑紅.有效地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作用[J].新課程學習(上),2011年05期
[2]楊國慶.淺議初中思想品德課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作者簡介:
楊玉(1977~ ),男,安徽懷遠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安徽省懷遠縣蘭橋學區中心學校,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