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李佳穎+續冰冰
【摘 要】在新型互聯網+理念的強有力推動下,互聯網+理念在各種教育教學中越來越被重視并被廣泛運用。在主題班會中,恰當地運用互聯網+理念可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當下各大中小學及學校教師應當將主題班會與新型互聯網+理念融合于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烘托出更加深入人心的班會主題。
【關鍵詞】互聯網+理念;新型主題班會;“雙刃劍”;啟發思維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計算機科學以及互聯網技術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其發展進程中,借助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極大便利,設計了全新的理念與實施策略,進而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同樣,學校作為行政部門與教學部門之間有益溝通的必要紐帶,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與經濟作用。因此,運用互聯網+理念,構建新課程模式,開展新型主題班會已成為當下潮流所在。
所謂互聯網+理念,是一個多元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簡單地說,互聯網+理念就是指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其本質是發散的非線性思維。
當前,互聯網+理念不僅是一種時尚與潮流的象征,更是一個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甚至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那么,各大學校應如何順其自然地將其理念核心運用到班會中呢?
一、合理利用“雙刃劍”——取精華,棄糟粕
眾所周知,網絡的出現,拓寬了人們的交往空間,為大眾的學習生活提供了便利,并逐步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方式,從精神層面來說,網絡緩解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壓力,隨時隨地為需要幫助的人們提供服務。然而,學生沉迷網絡、接觸網絡不良信息、網絡詐騙等現象也屢見不鮮。
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共產主義接班人,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而學校教育適時影響著學生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班會中合理運用互聯網這把“雙刃劍”也正是老師們的職責所在。
所謂“班會”,顧名思義,應是由“班”與“會”兩部分結合而成。“班”不僅指代學校輔導員、中小學班主任、任課老師,更深層次地來說,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之間交流互助、生生不息的、且富有能動性的有機整體。而“會”意味著班會課是一門特殊的課,它雖不像其他傳統學科課程那樣有著健全的知識體系和完備的適用于各年級的考核標準,卻有著自身獨特的精神內涵。按照《教育大詞典》的解釋,班會是“以班級為單位召開的全體成員會議”,所以,讓班會課堂形成一個充分融入民主、自由的會議之中,以學生為主體,才是新課程理念之下的新型班會所具有的精神內涵。
傳統形式下的班會課堂,要么偏重于教師的主體性,忽視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要么就是老師以“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為由,把班會課全盤交給班長或是指定班委組織紀律;更有甚者,直接選擇將班會課改為某學科老師的“補課”或者自習課。這些做法都不符合時代潮流下的新型班會理念。新型班會理念,應當是老師的指導和學生自主參與的有機結合,老師在課堂中起到了啟發學生思考、協助學生進步的積極作用。
因此,借助互聯網功能,靈活地運用多媒體硬件設備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既能激發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使課堂氛圍更加明朗鮮活,又能構建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為主線的新概念課程模式,師生和諧互動,共同打造栩栩如生的主題班會。
二、實時跟蹤“社會熱”——點線面,講時效
傳統模式下的班會課堂大多是把班會看做成獨立的“點”,而并沒有將這些散點有機結合,連接成一條主題鮮明、引人入勝的“線”。事實上,“點”與“點”之間聯系的匱乏直接造成了主題班會的影響缺乏后勁,即使當時的鼓動性和號召力非常深刻有效,可若沒有做好后續的跟進工作,就會產生“三分鐘熱度”的現象,最后生成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深入人心。
一個習慣的出現和培養、一個問題的提出到解決、甚至一些思維方式的產生與熟練,都是一個漫長、曲折又艱辛的過程。如何將班會主題立足于長期的整體規劃,對設計班會的老師來說,是一種磨練與挑戰。
當下,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網資源卻能很好地幫助班會課的組織者解決這一難題,新聞推送實時更新,層出不窮。眾所周知,新聞具有真實性、及時性和時效性,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為新聞提供了快捷的傳播渠道,而網絡正是這種時效性的完美體現。班會的前期策劃、具體安排、以及后續的總結延伸,都可以借助網絡資源,聯系“互聯網+”理念,更好地向學生展現其主題思想。新出爐的、極具現實意義的動態信息鮮活綻放在多媒體上,有助于學生們長效地鞏固思想成果。
三、價值體系“兩部曲”——先糾正,后啟發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有序地推進,新課程正一步步地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基礎教育是科技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
基礎教育在不斷發展完善的同時,歷程中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漏之處。譬如當下互聯網思維正在逐步取代傳統教學模式,如果依然一味地追求傳統思想觀念,就會使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學生們也提不起精氣神。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堂中更多更好地融入互聯網理念和多媒體技術。
主題班會是班級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班會來提高認識、開展教育,對良好班風的形成及學生的健康成長都起著重要作用。在班會中,教師應認識到傳統模式下所反映出的不足,并借助互聯網技術查缺補漏,才能將班會主旨和互聯網理念應用得如魚得水、相得益彰。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等被相繼運用到教學中來。目前,各大中小學的每間教室里都配備了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極大地方便了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也鼓動著廣大學生借助設備完善自身的學習與發展。教學手段的日趨現代化,使得課堂氛圍更加其樂融融。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互聯網理念的最大優點在于能夠展示豐富多彩的視覺畫面,讓學生投入其中。在班會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以優美的畫面、動聽的聲音、或是通俗易懂的小視頻,層層遞進式地表達主題班會的中心思想,使班會真正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美好效果。聲像并茂、動靜結合的視覺與聽覺刺激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多媒體設備又能起到渲染課堂氣氛、陶冶學生情操的良好作用。在班會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新型互聯網+理念的推動下,合理運用新型技術和概念,創造出一些形式新穎、主題鮮明、深入人心的主題班會。并對學生加以引導,提高認識、發展個性、愉悅生活,從而達到鞏固班集體和良好班風的目的,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讓主題班會在新型互聯網+理念的烘托下煥發出全新的色彩。
參考文獻:
[1]戚杏梅.創新主題班會,順應學生的需求探究[J].科教導刊.2017(8)
[2]顧陽陽.互聯網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創新[J].《教書育人》,2016(7):70
[3]王頌琪.將信息技術與班會課強強聯合,促進學生德育成長[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5(1):29-30
作者簡介:
李妍(1989~ ),女,漢族,安徽省六安市人,研究生。
注:安徽師范大學2016年度校級科研項目:翻轉班會——互聯網+主題班會新模式;項目編號:2016XJJ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