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冬
【摘要】本文從學生適應程度、教學資源豐富度、任務難度、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生能力提升等方面闡述“任務卡”的教學效果,以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任務卡 課堂教學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183-01
“任務卡”是筆者在“任務驅動”和“學案導學”兩種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一種教學嘗試,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其一般的流程包括“呈現任務——逐項完成任務——交流評價——總結提高”。“任務卡”課堂具有“明確任務,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任務形式多樣,培養學生能力”;“適用常規教學,提高課堂效益”的特征,但還不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我校于2016年開展多次教學實踐,筆者通過設計調查問卷,以參與“任務卡”課堂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來研究學生對“任務卡”的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本文從學生適應程度、教學資源豐富程度、任務難度、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生能力提升等方面闡述“任務卡”的教學效果。
一、學生對“任務卡”的適應程度和參與度
在對待“傳統課堂”與“任務卡”課堂相比,你更愿意參與哪一種形式的教學?”這一問題上,有21%的學生選擇傳統課堂,47%的學生選擇“任務卡”課堂,還有一部分學生覺得兩種教學模式都可以接受。對于“是否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有少數學生(約14.8%)不能適應,主要是該部分學生習慣教師講授知識,然后識記知識,對要其自主探究知識一時沒辦法適應;絕大多數學生較適應或能夠很好適應這種教學模式。“任務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教師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任務卡”的教學資源和教學難度
“任務卡”的設計要考慮知識含量,前后聯系和知識的轉化等諸多因素,若任務中包含過多的重點和難點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不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完全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點,所以每個任務所涉及的知識點不宜過多。任務的設計要圍繞學生的“學”去預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維問題,將教材中抽象的知識轉化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階梯性的子任務,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合適的角度,以利于激活學生新舊知識的構建。
三、學生對“任務卡”的教學效果評價
基于任務卡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將學習過程以任務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習方式多種多樣,比較常見有閱讀教材、小組討論、問題分析、繪制圖表、制作模型等。與傳統教學相比,“任務卡”通過問題分析和討論,學生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情況有所了解,約有10.5%的學生不認為通過問題分析和討論對知識掌握更全面和深入,約61.6%的學生較為認同“任務卡”問題分析和討論方式對知識掌握更全面和深入,也有27.8%的學生很認同“任務卡”對知識掌握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數據表明與傳統課堂相比,“任務卡”課堂通過問題分析和討論,能夠更全面和深入的掌握課本知識。
四、“任務卡”對學生能力提升的效果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任務卡”課堂能夠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和掌握課本知識,但教育本身的目的不僅僅在在于傳遞知識,更多在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那“任務卡”對學生能力提升方面的效果如何呢?“任務卡”多采取小組合作進行自主討論,約為13%的學生認為通過小組合作不能提高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59%的學生較為認同或同意小組合作能夠提高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約有28%的學生認為通過小組合作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從以上數據可以說明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與他人的團隊合作能力,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沒有提高,筆者認為原因在于個別學生將“小組討論學習”演變成“小組閑聊”而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以“學會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為教育目標的終身教育思想;強調學生不僅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同時還必須“學會相處和學會做人”的人文教育思想;倡導“情境學習、基于互動和學生主體知識自主建構”的建構主義教育觀、杜威的“做中學”教育思想和活動教學思想等,為任務型教學思想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任務卡”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任務,在每節課前對學情有充分的分析,預設學生的學習能力,希望通過任務的完成讓學生在建構生物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對學生的問卷進行統計,12.7%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不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約67.1%的學生較同意或同意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有20.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任務卡”中將來源于生活實例、科技發展動態、社會熱點等用于情境的創設,貼近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并能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際,體驗到生物是一門能提高生活常識的有用學科。數據表明約有14%的學生認為“任務卡”不能提高其學習興趣,有49%的學生較為同意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其學習興趣,另外約37%的學生認同其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如果在任務的設計能夠從培養學生生物學習興趣的角度出發,從根本上解決生物教學困難。
五、結語
綜上可見“任務卡”在教學資源的提供上較傳統課堂要豐富,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材料,豐富課堂內容。在本校開展的多個“任務卡”的課堂模式,任務設置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能力水平、學法特點和心理特征,保證學生在現有的能力水平下通過努力能夠完成任務,具有可操作性。“任務卡”將知識內容以任務的形式具體化,學生在課堂中通過閱讀、自學、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手段完成設定任務,逐一突破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建構知識的同時學習到其他東西,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并滲透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的聯系。另一方面學生在小組合作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在設計任務中將生活實例、科技發展動態、社會熱點等用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學會自主學習。在“任務卡”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簡單地運用已知的知識,而是對知識進行加工、組織的過程。
“任務卡”把知識學習與經驗拓展、思維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建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整合起來學習,是一種可操作有實效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方法。盡管有諸多優點,但“任務卡”還不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還需要經過更多課堂實踐的檢驗,我將在未來的教學中繼續這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陸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7-51,55-58.
[2]馬連波.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論文,2012.5.
[3]吳茂.對高中生物學案設計的一些想法.考試周刊,2012年第2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