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 耿立春
摘 要: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等多次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意義。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舉措;有力推進中國夢實現的重要舉措;是應對全球化沖擊的必要舉措;然而新時代大學生卻存在愛國意識淡化,崇洋媚外的現象泛濫;不明是非,愛國表達方式偏激片面;愛國方向不明,理想信念不堅定等愛國表達方式中的誤區,通過梳理得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的正確打開方式包括梳理正確“三觀”,把握國際形勢,增強文化自信;明事理、辨是非,堅持理性愛國; 學知識、長本領,堅定理想信念等。
關鍵詞:新時代 大學生 愛國 正確方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代大學生恰逢其時,也肩負重任。毛主席曾指出:“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要看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下來決定。”[1]新的時代,面臨著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被賦予了與時代相符的新特征的同時也正面臨著新時期新階段性的巨大歷史考驗。在這個各方面矛盾日益突出,多元化思潮泛濫的社會深化改革關鍵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受到影響,其純潔性和正確性有所偏移。面對無孔不入的誘惑,一些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逐漸減弱,愛國表達方式過于偏激片面,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僅僅停留在口號上的愛國并非真愛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自覺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自身的發展緊密聯系,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用實際行動真正承擔起共產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職責,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貢獻青春力量。
一、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舉措;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三個層面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國家、社會、個人的行為規范,其內涵及其科學性經過了多方論證,毋庸置疑。“愛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應該遵守的題中之首要之義,承載著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內容。青年強則國強,青年大學生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希望,也是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群體。新的時期,對大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舉措,目標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核心要義“愛國”精神內化于大學生之心腦,外化于之行動。
(二)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有力推進中國夢實現的重要舉措;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DNA,狠狠扎根于每一個中華兒女內心深處,是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團結統一的凝結劑,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迸發出無限動力,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而不懈奮斗。新時代,有新的目標和任務,對當代的大學生也提出新的要求。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有力推進中國夢實現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增強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認同和政治認同。激發新時代的大學生積極融入到同圓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浪潮中,鼓勵廣大青年大學生與祖國同發展、共命運,助力祖國繁榮富強的同時實現個人夢想。
(三)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應對全球化沖擊的必要舉措;
滲透于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趨勢,是當前世界發展的關鍵特征,給世界各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當然也帶來了一系列沖擊和挑戰。互聯網、大數據、影視傳媒等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價值觀念的強勢入侵提供了便利通道,猛烈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逐漸被削弱,愛國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被弱化,民族文化自信遞減,愛國情感逐步淡化。 一言以蔽之,針對這一社會現象,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以新時代新內涵為核心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就迫在眉睫了,也是應對全球化沖擊的必要舉措,以此增強廣大青年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以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二、新時代大學生愛國表達方式中的誤區
(一)愛國意識淡化,崇洋媚外現象泛濫;
作為推動我國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策,我們堅定深化改革,并不會因為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而停滯改革開放的腳步,改革的方向不會發生逆轉,對外開放力度只會越來越大。面對越演越烈的西方價值觀念滲透態勢,大學生的愛國思想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些許改變,愛國情感有所減弱,愛國意識淡化。大學生價值判斷能力較弱,甄別能力不強,容易被誤導,難以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全面地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容易出現的正常現象,過度解讀當前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負面因素,徹底否定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崇洋媚外情緒泛濫。
(二)不明是非,愛國表達方式偏激片面;
“愛國主義是激發大學生愛國情感的一面旗幟,是升華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精神紐帶。”[3]愛國情懷需要保護,也需要輸入理性因子加以正確引導。新時代的大學生風華正茂、生氣蓬勃,求知欲強,可塑性也高,他們一方面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敢于接受新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存在情緒波動較大、頭腦一熱易沖動,鑒別能力較弱、對事物的認知不夠理性、看問題不夠深入等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部分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偏激,對理性愛國把握能力不高,”[4]明辨能力有限,愛國表達方式偏激片面。
(三)愛國方向不明,理想信念不堅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5]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大學生愛國的正確方向。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然而當今的不少大學生,往往缺的就是這種簡單的快樂,沉迷于網絡,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只在乎自己利益得失,事不關己則高高掛起,對周遭的其他一切漠不關心。不明晰身為一名大學生好好學習,學知識長本領的本職工作,搞錯了愛國的方向,理想信念搖擺,缺乏人生規劃,得過且過。
三、新時代大學生愛國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梳理正確“三觀”,把握國際形勢,增強文化自信;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要以史為鏡,回顧歷史,總結規律,把握社會發展趨勢,理性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各類負面現象,不以偏概全,充分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力和發展后勁,恢復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信任感。冷靜分析如今國際上各類形形色色、風云變幻的亂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大局為重,看透本質和事實,避免舍本逐末,增進民族自豪感。我們國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世界上第一大發展國家的國際地位將長期穩固,分析國際問題時要堅持角色觀,清晰定位我國在世界發展格局演變中的位置和作用,科學制定我國對外方針政策,強化國家認同感,增加身為中國人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是凝聚民族力量,是應對經濟全球化考驗的保障”[6],正確的“三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把握當今世界大勢,增強文化自信。
(二)明事理、辨是非,堅持理性愛國;
無需花盡心思去想起,因為永遠不曾會忘記,表達的即是愛國這種情愫,堪稱質樸。歲月易逝,容顏易老,然而任憑歲月更迭,深深根植于每個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情愫卻靜好如初見。意氣風發的青年大學生,是愛國熱情最易迸發的群體,如若脫離了理性之韁繩,反而會淪落某些國外勢力借機煽動鬧事棋子的陷阱,所以這樣的熱情在保護的同時也要注入理智因子,加以梳理和引導。讓愛國熱情充滿理性,多學、多看、多思考,明辨,篤行,做一個真正的愛國者。
(三)學知識、長本領,堅定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的實現不是口號上的吶喊,而是實踐中一個個小小夢想的堆積,有你、有我、有他,有我們大家。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我的夢。每一個新時代大學生都應該擁有一顆追夢筑夢的中國心,表達愛國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堅守學生的本職工作,應該是將心中強烈的愛國熱情轉換成學知識、長本領的自覺行為,堅定理想信念,規劃好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個人夢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匯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注釋
[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2] 思源.做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新時代大學生[J].河南教育(高教),2018,06:3.
[3] 米亭.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8,21:194-195.
[4] 黃雪桂.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審視與反思[J].長春大學報,2018,2808:60-63.
[5] 習近平.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
[6] 辛向陽.習近平愛國主義思想探析[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1).
參考文獻
[1] 孫珊.新時代引導大學生理性愛國的策略[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09:12-14.
[2] 何尊,鄒靚靚.試析習近平愛國主義思想對于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J].教育教學論壇,2018,44:24-25.
[3] 王敏.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理性愛國國防意識培養路徑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0:5-6.
[4] 郭南,陳大鵬.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表達方式分析與對策[J].中國冶金教育,2018,03:82-85.
[5] 陳秀春.高校學生愛國意識整體性培養模式探析[J].青年學報,2018,03:57-6
[6] 張清靈.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品牌究,2018,04:195-196.
[7] 樊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8,21:192-193.
[8] 米亭.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8,21:194-195.
[9] 邱霞,馬麗.問題與對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探析[J].湖北函授大報,2018,3115:75-77.
[10] 思源.做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新時代大學生[J].河南教育(高教),2018,06:3.
[11] 黃雪桂.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審視與反思[J].長春大學報,2018,2808:60-63.
[12] 張旻昊.淺談當代大學生如何愛國[N].發展導報,2018-06-22019.
[13]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4-12-09(1).
[14] 辛向陽.習近平愛國主義思想探析[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1).
作者簡介:黃惠(1984-),女,云南普洱人。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講師,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耿立春,女,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云南大學2018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