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星++林金財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3.035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臨床表現及預后情況。方法 擇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該院收治的106例腦出血患者進行研究,以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合并癥為依據進行分組,53例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組,53例非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作為參照組,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及預后情況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水平等血清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感覺障礙、意識障礙、偏癱發生概率明顯比參照組高(P<0.05),兩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失語的發生概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好轉率明顯比參照組低,病死率明顯比參照組高(P<0.05)。結論 與非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相比,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表現更為嚴重,且致殘率及病死率更高,預后效果更差,因此臨床中應對血糖進行積極控制,避免腦出血的出現。
[關鍵詞] 糖尿?。荒X出血;臨床表現;預后情況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7(a)-0035-03
糖尿病屬于慢性常見病之一,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較多見,且患者一般均伴有多種并發癥。同時,糖尿病作為腦卒中的一個獨立因素,相比于普通人,糖尿病患者發生腦卒中的概率更高[1]。有研究數據表明,糖尿病還會使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提高,因此需要對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深入研究[2]。該文擇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該院收治的106例糖尿病性腦出血及非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進行研究,探究其臨床表現及預后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該院收治的106例腦出血患者進行研究,在腦出血發病后0.5~12 h之內給予頭顱CT檢查,檢查結果均與腦出血診斷標準相符合,排除動脈瘤患者、動靜脈畸形患者、腦外傷患者、腦腫瘤患者、抗凝治療后腦出血患者、外傷所致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肝腎疾病患者、嚴重感染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等。以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合并癥為依據進行分組,53例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30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于47~79歲,平均年齡為(60.3±10.8)歲,病史最長為11年,最短為2.5年,平均為(5.7±3.5)年,合并癥:10例合并梗死、18例合并高血壓、25例合并心臟病,出血部位:30例為基底核出血、7例為腦葉出血、9例為內囊出血、1例為腦干出血、1例為小腦出血、3例為丘腦出血、2例為腦室出血,出血量:小腦出血量均值為(8.2±2.2)mL,其余部位出血量均值為(28.5±5.7)mL;53例非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作為參照組,其中32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于49~80歲,平均年齡為(60.5±10.7)歲,病史最長為11年,最短為3年,平均為(5.8±3.6)年,合并癥:9例合并梗死、18例合并高血壓、26例合并心臟病,出血部位:31例為基底核出血、8例為腦葉出血、7例為內囊出血、1例為腦干出血、2例為小腦出血、2例為丘腦出血、2例為腦室出血,出血量:小腦出血量均值為(7.8±2.8)mL,其余部位出血量均值為(28.4±4.9)mL;兩組患者各項資料數據對比結果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研究及治療方法
入院時,對兩組患者行以頭顱CT檢查,對患者腦出血惡心嘔吐、頭痛頭暈、失語、感覺障礙、意識障礙、偏癱等臨床表現進行觀察和記錄。對患者血糖、血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水平)等指標進行檢測。所選患者均給予高血壓腦出血常規治療,主要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針對病情嚴重患者可行機械通氣;針對肺部感染患者應注意做好吸痰處理,同時給予敏感抗生素抗炎治療,對患者血壓進行調整。并對患者行以降顱壓治療,對于高顱壓患者行以甘露醇治療,0.5 g/kg/次,使患者顱內壓降低。對患者行以尼莫地平片治療,10 mg/d,使患者出血周圍水腫帶得到改善,加速血腫吸收。如果患者神經功能存在惡化趨勢,小腦出血血腫在10 mL以上,殼核出血血腫在50 mL以上,或顱內壓升高明顯,有腦疝可能性的患者,應考慮血腫抽吸術治療,同時給予腦室外引流治療。另外,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行以血糖控制,兩組治療時間均持續2周。
1.3 臨床觀察指標
根據臨床體征及癥狀改善情況判斷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臨床體征及癥狀基本消失,且偏癱肌體肌力恢復至Ⅳ級以上為痊愈;臨床體征及癥狀顯著改善,且偏癱肌體肌力恢復至Ⅱ級以上為顯效;臨床體征及癥狀有所改善,且偏癱肌體肌力恢復至Ⅰ級以上為好轉;臨床體征及癥狀無變化,且偏癱肌體肌力未恢復為無效;死亡。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水平等血清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表現比較
研究組患者感覺障礙、意識障礙、偏癱發生概率明顯比參照組高(P<0.05),兩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失語的發生概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好轉率明顯比參照組低,病死率明顯比參照組高(P<0.05)。見表3。endprint
3 討論
伴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這也使得糖尿病發生概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據相關報道指出,中老年人群發生糖尿病的概率超過30%,而對于腦出血患者來說,糖尿病是一個高危因素[3]。據相關研究指出,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發生腦出血的概率高出3~7倍,并且糖尿病患者中有1/4因腦血管疾病而致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增加了血管脆性,血管容易發生破裂現象,進而出現腦血管意外[4]。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血液成分均會出現部分變化,提升了纖維蛋白、血糖蛋白含量,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糖尿病患者通常會出現血小板功能亢進、血脂異常等病理情況,因此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出現腦血管意外的風險[5]。
據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的死亡概率明顯比非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高,說明糖尿病會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出現此種現象的可能因素包括:①由于糖尿病的影響,增加了患者血液粘度,出現腦出血后恢復期比較長[6]。②糖尿病使得機體血管變得脆弱,出現腦出血后血管難以愈合。③糖尿病提升了機體的HbA1c,耗氧量增加,腦組織供氧不足,鈉離子與鈣離子流失,使得腦組織壞死。④糖尿病使得機體水鈉水平失常,進而出現腦細胞水腫,使能量正常代謝受到影響,患者難以恢復[7]。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對腦出血預后有嚴重影響,針對伴隨糖尿病的腦出血患者,應在早期行以胰島素降糖治療,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以積極控制腦出血患者血糖水平,同時還需要對患者血糖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監測,使患者高血糖狀態得到及時糾正,缺血癥狀得到改善,同時也使患者腦神經元得到保護,使患者預后得到改善,降低患者病死率以及致殘率[8]。
4 結語
總之,與非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相比,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表現更為嚴重,且致殘率及病死率更高,預后效果更差,因此臨床中應對血糖進行積極控制,避免腦出血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石昌成.糖尿病性腦出血患者臨床表現及預后情況的臨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7):136.
[2] 王小林,王桂峰,張薇,等.分析糖尿病性腦出血與非糖尿病性腦出血治療的療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55-56.
[3] 趙艷.急性腦出血并糖尿病患者臨床特點及預后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3):101-103.
[4] 趙耀.急性腦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與預后的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2):41-42.
[5] 段儒.糖尿病合并腦出血的臨床特點與預后[J].糖尿病新世界,2015,2(3):108.
[6] 賈震.糖尿病合并急性腦出血患者的病情及預后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6,1(4):83-84.
[7] 聶進軍,劉江衛.關于高血壓致腦出血伴糖尿病患者臨床診療及預后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1):105-106.
[8] 李銀華.糖尿病性腦出血與非糖尿病性腦出血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135.
(收稿日期:2017-06-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