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政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探析
肖政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互聯網時代要求,同時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大學生生源復雜等因素決定的。文章從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必要性出發,通過分析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模式局限性,提出了相應的創新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創新 互聯網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與互聯網大面積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由于互聯網高度開放性與自由性,使長期受象牙塔庇護的大學生,處在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中,而大學深自身由于社會實踐少,缺乏必要閱歷,對互聯網信息不能做出是非判斷,網絡信息安全性成為當下影響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首要難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做人是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社會目標,具體來講,即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引導其形成科學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由于做人是考量人才第一標準,而高等教育作為學生校園教育的終結點,在人才培養中擔負著學生社會目標的培養使命,以確保為國家輸送高品質的人才隊伍。而且,在整個受教生涯中,學生只有在大學教育節點中享有自主決定權,處在此節點的大學生開始逐漸接觸社會,基礎思想認知與判斷能力日趨成型,此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事物認知與思維構建在一定程度上有決定性作用。
(二)互聯網時代要求
一方面,互聯網時代重視個體個性發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的教學要求。傳統教育模式注重模式化,注重整體性發展,疏于個體個性進步。我國自素質教育改革以來,不斷重視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拘泥于模式的傳統教育方式會限制人才個性發展,有悖于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雖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學習途徑,但高度開放性的屬性特點,構建出虛擬化的、是非難辨的學習環境,不利于大學生思想健康發展,特別是對于大一新生,由于剛從高中緊張學習中解放出來,同時獲得了更多自由時間,對各種新事物心生好奇,一旦處在魚龍混雜環境中,將可能產生誤導性認知,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社會意識,必需對教育模式進行革新。
(三)大學生生源復雜
高校持續性擴招使大學生生源層次不齊,各學生之間思想認知與學習能力各有差異,且表現出顯著的層次性分布特征,如果堅持以往教育模式,將對基礎差學生產生不利影響,易產生厭學、思想認識偏離等現象。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精神層面及時糾正學生思想認知,構建出正確社會意識與基礎辨識能力。
(一)引導式教育模式
引導式教育模式符合學生人性化發展要求,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與優勢建設,是互聯網時代下主體性教育理念的有力支持。雖然傳統灌輸式教育模式曾在一定時代背景下取得重要成果,但面對時代變革與社會發展,亟需一套突出學生主體的人性化教育模式,而引導式教育模式正是對機械式教育模式的有效改善。引導式教育模式能觸發學生在某一學科的學習激情,通過引導學生找到學習興趣,不斷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這正是素質教育之關鍵。
(二)教育融入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是大學生能力提升重要途徑,亦是大學生參與頻率最高的校園活動。以校園文化為主體的社團活動,往往能在無形之中對參與者產生思想引導作用,有助于參與者體會到校園文化青春活力、富于激情、文明博學的精神內涵,從而構建出與校園文化和諧發展的思想認知,獲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另外,以愛國主義、愛心演出等為主體的社團活動,通常也能達到明顯的道德與愛國主義教育效果,而參與者在活動中往往處于積極的參與狀態,其知識接受度更強,思想認知能力更容易構建并得到強化。
(三)發揮移動終端影響優勢
隨著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設備的高速發展與大規模普及,學生生活與學習方式得到重大轉變,而基于移動終端的APP更是深刻影響著其方方面面。移動APP以微博、微信最具代表性,這是一種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的全新生活與學習方式,而微博與微信作為學生與互聯網連接的入口,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將對教學成果產生重大影響。移動APP具有使用規模巨大、互動性強、影響范圍深刻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做到與時俱進,必需分析學生生活與學習習慣變化,對教學模式進行針對性調整,而移動APP即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有效輔助教學模式。
(四)充分利用校園網
借助于校園網影響力,通過加大公益廣告宣傳,強化學生社會意識,對當下典型社會問題進行報道,通過公益理念宣導,引導學生建立行為規范準則,對社會正氣之風,有利于道德教育的經典案例,可以通過漫畫等當下容易接受形式進行推廣。公益廣告效果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為其蘊含著豐富的正義理念,通常能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考慮到校園網是學生常接觸而又必需接觸的網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校園網為教育平臺,將公益廣告投放至點擊率相對較高的模塊,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盛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5.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肖政軍(1997-),男,漢族,湖南長沙人,本科,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