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凌云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五個層次。作為管理者,需要從人的自我實現需求出發,遵循從善的根本,溫暖每一個人,影響每一個人。
一、故事“點亮”校園
1. 故事引發思考
遭到熱議的2016年高考作文題,乍看其配圖,我的心是痛的,冰冷的分數、親吻的唇印、掌摑的手印直抵內心,姑且不去深究它的深度和廣度,不同的側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詮釋,但它真真切切地警醒我們去思考!小學階段是人生中最寶貴、最快樂的時光,最能開出體格、品質、身心、情智、思維、習慣的艷麗花朵。“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魔咒使得各種補習班井噴似地出現,家長趨之若鶩。雙休日,孩子們不是在補習就是在去補習的路上;家庭教育的失位、缺位,使得“陪伴”成了最奢侈的愿望;高考如一座大山,家長一味追求分數,遺忘了“教孩子如何做人”,忽視了“培養人的核心素養”。我們試想:如果有一天,所學的知識被遺忘,那還剩下些什么?剩下的就只有教育。教育應該是安靜的,教師,首先是“人”,再是“教師”。只有讓教師的內心溫暖、開放和陽光,才能使教育始終充滿活力和內在的感染力!
2. 故事讓人溫暖
“開學我和老師們做了一個實驗,實驗名稱為‘享受問候。這兩個多月來,每天清晨,我都會站在校門口,主動向學生問好,每一周的教師會上,我都會問老師們是否有主動向學生們問好,以及學生再見到老師時是否有積極的反饋,實驗結果是很成功的。”(摘自湖南省長沙高新區金橋小學趙華校長隨筆)湖南省婁底市第六小學(以下簡稱“我校”)的“有你,真好”故事漂流、故事會,流淌出無數感人的故事。在我校這一畝三分地里,我愿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回歸師生成長的現實訴求,還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給教師一個幸福的歸屬,將“健康、快樂、幸福”作為最寶貴而樸實的本源。
二、精神“點燃”激情
精神即文化!每位教師都應是獨一無二的,教師通過團隊的相攜互助來實現自我的價值,一個優秀的教師團隊因此誕生。
1. “和”文化的凝練是需要土壤和空氣的
“和”是一種氣度,“和”是一種生態,“和”是一種態度,“和”是一種認同,“和”也是一種境界!教育是慢的藝術,講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教育,對待學生的成長,來不得絲毫急躁,不必越俎代庖。這種“慢”是為了夯實基礎,為進入“快車道”積聚力量。“和”是愿景,潤是路徑!用信任、賞識、贊美,達到和潤的自覺與精神,在“和合而生,和而不同,和而大同”的氛圍里成人之美、美各其美、美美與共,遇見最美的自己!
2. “和”文化的傳承是需要接地氣、聚人氣的
一切從“人”出發,在探究“基于人的發展需求和核心素養”的實踐之路上且行且思,漸行漸明。我校踐行“和潤”教育思想,秉承“求真、適應”的校訓,用“平和、本真、從容”的姿態,努力讓教師幸福有尊嚴,讓學生快樂有收獲,讓家長滿意有口碑,讓學校發展有特色。
(1)構建新常態下的教育生態觀。在新常態下,以“和”為思想,我校進行了大膽教育實踐。“新常態”:教育的新常態是引導、是浸潤、是影響、是改變。新常態下的教育,在于積淀學生素養,把學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分數更重要。新常態下的教學當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供給側改革”: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過:化解當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要改善基礎教育供給結構,突破單一結構的課程供給、資源供給、考試評價供給,形成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新“供給側”結構,實現從“需求側拉動”到“供給側推動”的轉變。教育是“人”的教育,我們充分挖掘、利用和發揮好教師的潛力,構建豐盈多元的“人”的教學。通過探究,構建了以“供給側改革”理論遷移的新常態下教育生態觀:強大“供給側”支持(學校)——調動“需求側”需求(教師)、激發“供給側”活力(教師)——提高“供給側”質量(教師)——滿足“需求測”選擇(學生)。不論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都是良好的教育生態。
(2)完善適合學生的課程設置。我校從四方面入手,彰顯課程的魅力,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教師,成就教師的同時成就學校!①夯實基礎性課程。我校在開足開齊國家基礎型課程的基礎上,努力調整課堂結構,優化教學策略,拓展教學途徑,使得常規課堂優質化,優質課堂常態化。②豐富拓展型課程。豐富的課程資源就是等著學生去選擇,在選擇中實現學生創造力的提升,等著學生去發現,在發現中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構建符合學生需要的課程。“和趣”走課的應運而生經歷了從設想到調研,從意向申報到教師培訓,從被質疑到被追捧的過程,全校2185名學生進行了81門課程的選擇,“攀登閱讀”平臺的加入讓閱讀變得更加生動有趣。③踐行探究型課程。我校以《小學生“1+X”體育運動能力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研究為行動路徑,創新體育課程,實現“體”的要求和“育”的功能的和諧統一,并輻射到音樂、美術學科,不斷豐盈多元的課程資源,彰顯課程活力。④開發德育課程。我校圍繞“打好身體的底子,埋下閱讀的種子,培育習慣的苗子,豐富生命的底色”的培養目標,努力讓孩子們擁有一個“新鮮、有趣、快樂”的童年。《向陽第一課》是我校德育課程開發的試金石。為了幫助一年級新生盡早適應小學生活,我校組織研發了以學生養成教育為抓手,滲透學校文化、熟悉校園環境、安全自護、入學心理準備等方面的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還有少先隊課程《隊課小講師》、家長課程《參與的力量》、國防課程《保衛祖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陽光驛站》、核心價值觀系列課程《文明之光》等。
三、溫暖“點擊”夢想
教育是有溫度的,這種溫度讓人舒服、催人奮進。我校時刻把教師的發展放在心上,時刻把教師的冷暖放在心上。在教師專業成長上,通過一系列的思想浸潤,樹立成就教師成“才”,成就學生成“人”,成就學校成“事”的思想;傳遞“我,很重要!”的信念;養成好的閱讀習慣,營造職業幸福感;營造“以和化人、以真育人、以善啟人、以美悅人、自覺發展、自主提升”的成長氛圍;撰寫個人三年發展規劃;釋放激情,心懷教育夢想。
1. 行動是成長拔節時最艱苦的過程
以“且行且思,漸行漸明”教師成長為引,結合教師自身特點,不斷激發其內在潛能,鼓勵教師“一專多能”。學校組織研討確定了《小學生“1+X”體育運動能力提升的實踐與探究》的課題研究命題,并成功申報湖南省級規劃課題,經過幾年的研究,幫助學生磨礪出寶貴的體育精神。同時,以此思維旁征博引地推廣至美術、音樂學科,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分享是成長中最自在幸福的旅程
分享一種學習和經驗的內化與物化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自主學習過程,是一種和諧的精神交流過程。在研究中,抓住一切機會釋放教師的表達欲望,在分享表達中增進情感、互促互進。校刊《我們》是一份關注教師發展、聚焦生命課堂、啟迪教育智慧的內刊。“我們,在一起;成長,在路上!”是校刊的宗旨。在這里,教師們以文抒懷、提筆寄情,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舞臺,是我校教研教改的名片。
同時,我們不遺余力地搭建展示平臺,借助“省級國培基地校”的優勢承接培訓任務,借助“網絡聯校”探討傳遞課堂的魅力,借助各類競賽推薦新秀,等等,讓更多的老師用“自媒體”進行自我推介,在一次次蛻變、成長過程中收獲自信和職業幸福感。
一個人就是一場戰斗,一行人就是一種氣象!時刻以歸零的心態,重新出發,彼此溫暖、彼此成就,在不斷地探索中找尋教育的幸福,實現自我的價值。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第六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