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很多人有這樣的誤解,在線教師已經成為高收入職業,傳統學校教師在網上開直播課,互聯網就能魔法般地提高這名老師的授課品質,吸引幾萬人點擊購買似乎不是難事。這種誤解令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躍躍欲試,準備創業當“網師”,做“知識網紅”。
與“網師”年收入千萬元這類勁爆消息相隨的,是在線教育投融資消息。據艾瑞咨詢發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9月20日,今年在線教育領域公開的融資次數達到147筆,累計資金75億元。可以看出,國內外資本正在對在線教育下重注。
表面上看,既有千萬收入的頂尖“網師”,又有億萬資本注入在線教育平臺,在線教育行業似乎風光無限。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大部分在線課程購買者寥寥,能有幾百人愿意花錢購買的課程,已經算得上“熱門”。的確有極個別教師特別受追捧,但這樣的“網紅”只是鳳毛麟角。
至于在線教育平臺,研究機構對國內400家主要在線教育企業的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底,市場上70%的在線教育公司處于虧損狀態,10%的公司持平,能盈利的僅占5%,還有15%的企業瀕臨倒閉。
為什么在線教育機構虧損嚴重,而資本卻這么青睞在線教育?能解釋這個矛盾現象的,只有一個詞:“炒作”。
很多在線教育機構還沒有找到可持續營利的模式,但為了獲得資本不斷投入,于是就把力氣放在炒作某些題材上,年收入千萬的“網師”就是炒作題材之一。這樣的炒作,都指向一個目標——吸引資本投入。基于“炒作”的在線教育充滿泡沫,企業急功近利,一些平臺企業老板“圈錢”后不想好好做教育,卻打起通過金融運作進一步賺大錢的主意。
從長遠看,炒作勢必傷害在線教育行業的健康發展,“千萬網師”的宣傳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