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宗英+朱思樺
摘 要:安全隱患是威脅兒童健康成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為了避免安全隱患對兒童及其家庭造成嚴重傷害,有必要對兒童進行安全教育,引導兒童遠離安全隱患,不斷提高兒童安全防范意識。本文從分析兒童安全隱患問題入手,對實施兒童安全教育的方法進行論述,期望對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兒童;安全隱患;安全教育
一、兒童安全隱患問題分析
近年來,受監護人安全意識淡薄、安全教育不到位、社會不良現象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兒童安全隱患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威脅到兒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長。家庭和學校作為兒童駐留時間最長的活動區域,也是潛在安全隱患最多的地點。常見的安全隱患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道路交通安全隱患。隨著我國車流量的迅猛增加,呈現出道路交通擁堵的現狀,尤其在兒童上學放學的交通高峰期,易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威脅到兒童的生命安全;二是消防安全隱患。據調查資料顯示,兒童玩火是引發火災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每年至少有1000名兒童死于火災。這充分暴露出兒童及其家長的消防安全意識淡薄,沒有認識到火災火情的嚴重危害;三是食品安全隱患。兒童對食品安全的認知不足,若兒童食用過期變質的食物,則極易引起兒童食物中毒,導致兒童嘔吐、腹瀉、渾身無力,嚴重時還會威脅到兒童生命健康;四是溺水觸電隱患。在炎熱的夏季,一些兒童無視自身安全,在無大人看管的情況下到河邊、海邊、水庫游泳戲水,造成兒童溺水事件時有發生。兒童在家擅自操作家用電器、不正當使用插座插排、用鋒利工具損壞電線等行為,易造成兒童觸電事故;五是校內活動安全隱患。學校在組織文化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未能充分考慮到不安全因素,使得學生出現踩踏、擠壓等事件,輕則導致部分學生受到輕微擦傷,重則會造成個別學生出現生命危險。同時,在課間活動中,兒童之間的過分打鬧也可能造成受傷。
二、兒童安全教育方法
(一)案例教育法
讓兒童了解并掌握知識是教育教學的初級目標,讓他們學會對這些知識的實際運用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傳統的兒童安全教育多是以說教的方式開展,由于內容比較枯燥,很難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教育效果差強人意。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法對兒童進行安全教育。案例教育法中的各種案例與兒童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由此能夠充分調動起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案例教育內容生動,可以使兒童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案例上,在這一前提下,教師對安全知識進行講授,能夠幫助兒童加深理解和記憶,并且當遇到與案例中相同的情況時,兒童會自然地對安全知識進行運用,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情境教育法
在兒童安全教育中,情境教育法非常有效,真實情景的設置,可以讓兒童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教育過程不再枯燥乏味,兒童的參與熱情也異常高漲。教師可在課前依據安全教育的內容準備布置情境的材料,利用材料為兒童精心設計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可以將教室布置成地震時逃生的現場,教會兒童在遇到地震災害時,如何保護自身的安全;火災是比較危險的一類災害,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火災場景,教會學生在火災發生時如何逃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將兒童帶到馬路上,讓他們觀察車輛的行駛情況,體驗交通信號燈方面的安全常識,并告知兒童,過馬路時必須遵守交通規則,這樣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通過情境教育法的運用,能夠使兒童在活躍的氛圍中學習到各種安全知識和常識。
(三)滲透教育法
涉及安全方面的知識非常之多,僅僅憑借課堂的講授很難讓兒童全部了解,對此,可以運用滲透教育法,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向兒童滲透安全知識。教師應當在課上和課下向兒童傳達安全的重要性,盡可能遠離各種安全隱患,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如不接觸危險系數高的器材、嚴格遵守安全制度等,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家長作為兒童的監護人,在安全教育方面更是責無旁貸,要時刻告知兒童,遠離危險源,如窗臺邊、電源插座、火源等等,防止墜樓、觸電等安全事故。社會也要承擔起對兒童進行安全教育的責任,應在一些危險的區域設置警示標志,提醒兒童不要靠近,以免引起危險。通過學校、家長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為兒童的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總而言之,保護兒童生命安全、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必須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學校和家長必須擔負起兒童安全重任,不僅要為兒童創建安全的生活學習環境,而且還要積極開展安全教育活動,運用有效的安全教育方法,使兒童增強安全防范意識,主動遠離安全隱患,引導兒童更加珍惜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孫鈉,蔣紋玉.學前兒童安全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4):56-57.
[2]韓亮,郎筠.面向安全教育的兒童閱讀推廣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3):43-44.
[3]寇文亮,田策.幼小銜接期兒童安全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河北教育(綜合版),2017(5):59-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