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 要:本文主要從理論與實踐的兩個角度論述了接受美學與審美教育的內在聯系,通過簡介接受理論的一些基本觀點,如空白圖式、召喚結構、未定點、期待視野等理論,與語文教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自由創造想象力,教師的中介作用及如何建構、豐富作品的意義,開拓期待視野相聯系。并且與具體的作品實例相結合,系統地說明自己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觀點。
關鍵詞:接受美學;接受理論;閱讀教學;審美能力;空白點
中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即通過對課文的審美鑒賞,經過學生的審美實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崇高的審美理想。其中審美客體(具備語言藝術美的課文)成為審美教育中的重要媒介,那么如何利用課文來進行審美教育呢?西方現代的接受美學給予我們正確認識作品、教師、學生在閱讀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眾多的啟示。
一、調動主體能動性,提高審美感知力
接受美學,亦稱接受理論,發展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爾。他認定文學作品的意義不是由作家獨創的,而是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創造和完成的,而且他認為讀者不僅僅是鑒賞家、批評家、而且也是作家。作品的意義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閱讀并非被動的反應,而是主動的參與,與作品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建立了全新的閱讀學。姚斯的“宣言”對接受美學理論作了全面詳盡的論述,貫穿其間的核心便是“讀者決定一切”。
根據接受美學的理論,在語文閱讀課堂中應強化讀者作為審美主體的能動作用,強調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的實現要靠讀者通過閱讀理解活動來實現,即以讀者的感覺和知覺經驗將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確定,最終實現文學的審美價值。在閱讀活動中有了教師的介入,教師廣義上也是讀者,過去我們也一直很重視老師的引導作用,重視教師對作品的審美分析和評價,但是卻忽視了閱讀中真正的主體——學生,總是將學生當作一種完全被動的對象,一廂情愿地進行“單向灌輸”,這樣的審美教育反而是越俎代庖,包辦了學生的閱讀,成為所謂說教式的“審美教育”。因此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力,作美的發現者,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那么如何提高審美感知力呢?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由于審美客體的顯示是以課文為主的,這些文學作品借助形象來反映生活,用模糊性、描述性的語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審美感知能力必須先抓住語言文字,先去零碎地感知審美對象,美國教育學家帕克也說過:“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1]。”通過感覺,在學生頭腦中先激起一個美的印象,進而產生美的愉悅感,達到一種和諧。在此基礎上更要從整體上去把握,使語言所描繪的對象得到更深層的理解。只有從整體上感知美的形象,才能進入美的領域,并領悟美的意蘊。
二、抓住空白點理論,開拓創造想象力
波蘭英伽登認為,作品是一個充滿了未定點和空白圖式結構的“召喚結構”,其中作品的未定點即空白需要讀者去確定,空白圖式需要讀者去填補。在接受美學看來,作品的意義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讀者的賦予。
接受美學的理論認為,文學作品留有“空白”,可以允許讀者發揮想象力來“填充”。可以這么說有多少種不同的解釋,就有多少個空白點。通過這一點我們就明白為什么經典名著具有經久不衰的思想藝術魅力。人們對于《紅樓夢》《三國演義》的解釋和研究從作品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沒有窮盡過。語文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給學生填補“空白點”的過程,那么教師作為課堂的靈魂和組織者,一方面要具有發現作品特有的“空白”和“未定點”的慧眼,并引發學生的情感,知識的積淀與之聯接,對文本作合理的補充和續接,完善和豐富文本的情節和結構,使文本的旨趣有合乎情理的衍生另一方面,教師的施教作為一種創作,也應該留出空白。教學空白就是教師在施教中未曾實說或未曾說明而讓學生思考的部分,也就是在教學中只給學生提供一個誘導框架,并在框架中保留空白,激發再創作的欲望,讓師生共同去填充這些空白,如教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時,讀到課文“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破夾襖,盤著雙腿,下面墊一個蒲包。”這時可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孔乙己的長衫哪里去了?
三、正視審美的個體差異性,拓展期待視野
所謂期待視野指閱讀前讀者的大腦并非呈“白板”狀態,而是原先的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水平和要求,在具體閱讀活動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尺度。也就是在閱讀作品前已先行準備的一種知識框架和理論結構,而且每個人的先在視野各不相同。正如魯迅所言:“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作品因讀者不同”,“同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到《易》,道學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排滿,流言家看到宮闈秘事。”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設置環節幫助學生提高文學修養外,同時也要推薦好的文本經典名著讓學生閱讀。因為閱讀就是讀者以自己的內存圖式或文本(作品)圖式進行比較,或同化(把刺激納入已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或順化(遇到不能用原來的圖式來同化刺激時,對原有的圖式加以修改以求適應)。文學作品的藝術性越高,越有利于內在圖式的重組與完善,越有利于提高鑒賞水平。
總之,語文教學倘若能夠適當地借鑒和利用接受美學理論中的一些觀點和方法,用于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特別是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欣賞,提高欣賞能力和寫作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參考文獻:
[1]楊辛,甘霖.《美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6).
[2]顏亞名.接受美學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的反思[D].漳州師范學院,2011.
[3]王一鳴.接受美學對中學語文文學教育的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