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聰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了。語文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教學科目,教師應該重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知識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把合作學習充分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本文主要分析了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旨在為學生創設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初中語文;合作學習;有效應用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學習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們可以說合作學習模式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產物。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因此教師必須積極創新教學策略,將合作學習有效的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在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的意義
(一)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與小學階段有很大的差別,初中語文教學更多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掌握最基礎的語文知識。因此,把合作學習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的進行語文知識點的學習。很多時候學生都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步伐,如果學生在小學內合作學習就能自己控制學習的速度,學生在之間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完成語文的學習,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點的更好理解。
(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語文知識點,還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開展教學,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非常機械;而在合作學習中,同學之間能夠相互交流,實現思想的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都得到了發展,為學生之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語文作為初中階段的重點教學科目,對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老師肩負著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將合作學習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的策略
(一)設置教學情景,提高合作學習效率
初中語文教學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很多學生在長時間的語言學習中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必須積極創新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置教學情景是開展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通過巧妙的設計來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讓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語文知識、比如在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細菌的啟示》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則關于“非典病毒”的資料,把學生引導到特定的情景中,激起學生想要學習的熱情;然后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自讀全文,討論學習,并思考問題:細菌有哪些性質和特征?細菌對人類進步觀的挑戰表現在哪些方面?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2]。
(二)教師合理引導,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的合理引導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合作學習在短時間內是看不出什么效果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創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該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只是扮演引導者的身份。比如在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蜘蛛》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蜘蛛的贊美之情。教師可以列出幾個問題:1.文章開頭引用的詩謎有什么作用?2.用自己的語言概述蜘蛛捕捉食物的幾種情形以及捕捉方法。3.蜘蛛織網的生理機制是什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自主的閱讀課文,并且討論分析。教師的這種合理引導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開展拓展活動,鞏固教學效果
語文知識是沒有限制的,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積極開展拓展活動,鞏固學習效果,讓學生對課堂的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一般來說,教師開展拓展活動都以實踐活動為主:比如詞語接龍、歷史名人總結、古詩詞背誦比賽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吸引學生積極的參與活動,強化學習語文知識的體驗。
總的來說,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有效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為他們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同時學生通過合作性學習還能更深刻的掌握語文知識,提升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這都是促進新課程改革教學目標完成的重要因素。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戴樂.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新課程(下),2014(3).
[2]喬林福,姜祺,詹建波.課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及改進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