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紅

摘要:目的 研究和探討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6月164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常規組兩組。常規組應用常規護理方式護理,實驗組應用相應的護理干預方式護理,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并發癥。結果 實驗組在總有效率、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都要優于常規組,兩組患者差異結果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應用護理干預,能夠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保證呼吸順暢,提高生活質量,便于患者治療,在臨床護理上值得運用和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呼吸內科護理;重癥患者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3-0159-02
為改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選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6月164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和探討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6月164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4例,女70例,年齡28~63歲,將其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常規組兩組,每組82例。實驗組中,男48例,女34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4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2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14例,支氣管擴張患者5例,肺癌患者3例。常規組中,男46例,女36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38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22例,支氣管哮喘患者13例,支氣管擴張患者6例,肺癌患者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癥等一般資料上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病情監測護理 由于重癥患者病情變化快、時間短,所以我院規定護理人員對并需密切觀察重癥患者的病情,適時地與患者溝通,觀察患者的意識是否清醒,語言是否模糊,行動是否遲鈍;適時地探試詢問患者的呼吸狀態,觀察患者的呼吸是否順暢;適時地檢查患者的輸液情況,避免輸液倒流的情況發生;適當地觀察患者的脈搏、血壓、心率等情況,定時定點地給患者進行體溫測量。同時,在凌晨的時間加強巡視護理,避免患者因肺排毒的情況,導致患者咳嗽不止,進而釀成醫療事故情況的產生[1]。
1.2.2藥物護理 針對重癥患者應該嚴格控制藥物的使用量,避免患者出現藥物中毒情況的產生,進而加重能夠患者的病情,甚至死亡[2]。為了確保藥物的使用效率,可以適當地應用兩條靜脈注射通道。在注射之前,應該及時地詢問患者的用藥歷史,確保藥效不沖突,在注射的過程中,要求患者家屬密切觀察,避免患者出現抽搐、惡心嘔吐、心率不齊等癥狀。
1.2.3呼吸護理 為了重癥患者的治療,我院要求護理人員應該及時觀察患者的呼吸狀態,因為呼吸系統的疾病治療和救治中,呼吸的順暢是關鍵因素[3]。我院護理人員會及時幫助患者進行呼吸道異物清除,保障患者呼吸順暢。同時,我院要求護理人員準備好急求藥物和器材,便以急求和治療。對患者氣道濕化時,注意吸入溫度與患者體溫相近再經過濕化的氣體,既可防止感染又可幫助氣道凈化。
1.2.4健康教育護理和心理護理 為了減輕患者的病痛和心理負擔,我院要求護理人員應該及時和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幫助患者了解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緣由、發病的癥狀、引起并發癥以及治療的方式。告知患者飲食上應注意的相關事項,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若是患者出現焦躁、恐懼、排斥等心理狀態時,我院護理人員對其進行相關的心理護理,認真聆聽患者心理障礙的緣由,而后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通,幫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礙,使患者更加樂于治療。
1.3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判定:①痊愈:患者身體指標狀況均正常,臨床中出現的癥狀均消失;②顯效:患者身體指標狀況均正常,臨床中出現的癥狀有明顯好轉,但偶爾伴有咳嗽;③好轉:患者臨床癥狀與之前相比均有所好轉,身體各項指標與之前相比均有所改善;④無效:患者所出現的癥狀均無改善,甚至與之前相比且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著+好轉)/總例數×100%。同時,觀察兩組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并發癥。SAS以80分為最高,分數高則焦慮嚴重;SDS以80分為最高分,分數高則抑郁嚴重。
1.4統計學分析
對數據庫的錄入及統計分析均通過SPSS19.O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中,痊愈40例,顯效32例,好轉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78%;常規組中,痊愈30例,顯效25例,好轉16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86.59%。兩組患者差異結果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的SAS、SDS的比較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護理之后,常規組中,SAS評分(41.2±6.3)分,SDS評分(54.6±7.9)分;實驗組中,SAS評分(36.5±6.7)分,SDS評分(41.3±7.8)分。兩組患者差異結果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兩組并發癥比較
經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感染3例,血栓2例,氣胸1例,總發生率為7.32%;常規患者感染8例,血栓3例,氣胸5例,總發生率為19.52%。實驗組并發癥情況明顯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多發生在患者的支氣管、肺部等部位。表現癥狀多為咳嗽胸痛,嚴重者表現為呼吸困難,這種疾病在農村地區的發病概率比較高。在治療中,護理干預顯得至關重要,通過病情監測護理,保證重癥患者生命體征處于正常狀態;通過心理護理,幫助重癥患者解除心理壓力;通過呼吸護理,保證患者呼吸順暢。本研究表明,在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中應用護理干預,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要高于常規組,心理狀態也比常規組的要好,同時并發癥要少??梢?,護理干預對呼吸系統重癥患者而言,能夠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保證患者呼吸順暢,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的概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值得運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劉中恒.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采用護理干預后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3,03(22):66-67.
[2]劉志謙,華強.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護理中的療效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18(01):33-34.
[3]陳芳.護理干預在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14(23):281-2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