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以傳統醫藥中的民族醫藥為例,來探討本質上原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部分的傳統醫藥里的民族醫藥是否有必要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中去?傳統醫藥這種技藝是否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特性相輔相成?最終從傳統的傳承方式與現行的醫療水平相違背等問題來得出“傳統醫藥無需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中去”的結論。
關鍵詞 傳統醫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特性 保護性
作者簡介:地麗格娜·地里夏提,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民族法。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088
一、傳統醫藥何時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
1982年頒布的《憲法》第21條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這是我國《憲法》對傳統醫藥的規定。實際上,我國的傳統醫藥與國際上不太一樣,因為在我國除了中醫藥以外,還有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和大量的民間醫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人們總是會把視線放在已經逝去的東西身上,當發現那些東西離我們漸漸遠去,人類才會開始關注與保護。從人類學的角度上來看,這其實是一種本能,當逝去,才意識,再保護,將逝去減到最低點。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然而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后,在法律上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名分和地位,同年中國也發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在關注傳統醫藥的問題,在1978年發布的《阿拉木圖宣言》后開始鮮有涉及傳統醫藥的保護,直到2000年以后,才開始有文件涉及傳統醫藥問題并延伸到傳統醫藥的保護中去。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首次對《公約》涉及的概念做了規定,其中在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的解釋中明確指出該領域”,主要是社區與自然環境互動中所形成的知識、訣竅、技能、實踐和表現方式,它包括許多方面,“如傳統生態智慧、土著知識、地方動植物知識、傳統醫療體系、信仰、拜師儀式、宇宙觀等內容” ,這下就給了“傳統醫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席之位。
而在中國,2006年國務院發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括了傳統醫藥,一共申遺成功的傳統醫藥包括9個,其中還有一項民族醫藥,即藏藥入選。迄今為止共有33個“傳統醫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暫且不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它,針對傳統醫藥一項,我認為無需納入非遺中,主要從民族醫藥來分析。
二、民族醫藥入選非遺的非必要性以及危害性探討
(一)維吾爾醫藥的文化價值
以維吾爾醫藥,即維藥傳統炮制技藝、木尼孜其·木斯力湯藥制作技藝、食物療法、庫西臺法為例。維吾爾醫藥于2011年6月10日由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維吾爾醫藥有很久遠的歷史,首先想闡明維吾爾醫藥富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即幾千年來,維吾爾族人們在防止疾病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如應用植物、動物、礦物防病,而且深層挖掘出了治病的實踐經驗和生產技術,并逐漸形成了獨具維吾爾民族文化特色的藥物學。單從炮制來談,“維吾爾藥學理論將藥材分為干、熱、濕、寒及干熱,濕熱、濕寒、干寒,并將藥物性味分 1、2、3、4 級。” 說到維吾爾醫藥的歷史,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想談談維吾爾醫藥的搖籃——和田。2009年,因要去和田看醫抓藥,那時發現在和田的大小巴扎,隨處都能見到民間醫師,他們就地取材,治病講究天人合一。維吾爾醫藥的成就和妙用在《福樂智慧》中可以大致了解,在此不做贅述。那時有幸能夠見到維吾爾醫藥傳承人阿布都吾布爾,他曾在和田市維吾爾醫院就醫,現已退休,作為維吾爾醫藥的傳承人,他有一家自己的診所,每天只接待10人,并有些許學徒傳承記憶。記得當時與他的交談中,獲悉和田作為維吾爾醫藥的搖籃,民間醫藥講究的不是煎熬,而是做醬,似乎一個是煮肉,一個是烤肉,同時藥材均為百分百天然草藥,很少有副作用。那里的人,一般都會去找民間醫生,但是很多民間診所雖然傳承著這些技藝,大多不能光明正大,同時常出事。當時不是很理解,現在我發現原來他所指的并非光明正大可能就是維吾爾醫藥傳承人大多無醫師資格證,不能正規行醫,很容易導致非法行醫。所以我在想,既然傳統醫藥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為了傳承與保護,但是這種傳承很容易轉換為非法行醫,那么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些民族醫藥到底是促進發展,還是阻礙重重呢?如同表一所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申請方向漸漸從中醫轉變為民族醫藥,但是我認為設置傳統醫藥名錄反而限制它們的發展。
(二)民族醫藥納入非遺傳統醫藥名錄,傳承人如何傳承
就如同以上提出的維吾爾醫藥納入非遺后,傳承人傳承技藝的標準并非看在是否取得醫師資格證與否,是看在傳承人的家族性或者技藝能力與否,這些與當今的現行行醫標準相左。很多學到技藝的學徒則會自立門戶,小心翼翼從事著診所生意。那么這些不具備國家傳承人資格的行醫者們當然觸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這些行醫者的行為會被行政措施加以取締,那么傳承的技藝卻不知何去何從,很多民族醫藥的傳承人傳授于學徒時,學徒們就會面臨《非遺法》的制裁,所以傳統醫藥申請非遺時,應當只申請文化,并將這些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他名錄最佳,傳統醫藥完全不用單獨列出,硬生生的將文化與技藝劃等號。不然,傳承人傳承醫藥技藝就成為了非法行醫的潛在因素,在法律上會成為不可逃避的責任,所以將“傳統醫藥”單獨列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在沒有必要。endprint
表1:國家級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名錄
如今,面對這樣的問題,國家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田地區有6家維吾爾醫醫院制劑室取得了《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400余種制劑取得了批準文號、48家維吾爾醫藥經營攤點取得了《藥品經營許可證》,但是還是依然存在民間行醫的情況。所以傳統醫藥的入遺的確很難帶來很好的發展方向,也許它只是發展了文化,然而傳統醫藥的技藝不同于民間文學、傳統技藝、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它們的傳承是不關乎人的性命的,但是傳統醫藥的傳承很容易導致非法行醫,這是一個導火索,應當取締。
當然不可否認,傳統醫藥文化值得入遺,只是沒必要單獨列項,秉著“特色優先,盡量靠近”的原則,在處理醫藥人物傳說、醫藥民俗以及醫療保健活動的歸屬問題上,應該做新的思考,譬如將醫藥民俗納入到民俗中去,將醫藥人物傳說納入到民間文學中去,將醫藥健身活動納入到傳統體育、游藝或者競技中去。
三、傳統醫藥未來的發展
當傳統醫藥開始產業化發展的時候,再次考慮將傳統醫藥入遺的初衷?2008年6月,我國正式將東阿阿膠制作技藝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秦玉峰則被認定為該項目唯一代表性傳承人。傳統醫藥入遺的初衷就是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在近些年也開始考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保護”,但是傳統醫藥入遺后,開始漸漸往產業化發展,會帶來損害民生健康和消費安全的后果,那么將傳統醫藥入遺必要性成為了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般來講,非遺成為文化消費的對象后,為了迎合現代消費者的口味和市場的需求,會被進行一定的改造和包裝,如果包裝過多過濫,會導致非遺的消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特殊的名錄——傳統醫藥,過度的迎合現行的趨勢,就讓祖祖輩輩的醫療技術失傳,被西醫漸漸取締。現在很多中國的醫院都有專門中醫的部分,甚至會有專門中醫院,但是他們的管理方式確是借鑒西方的模式。如果發展的好,如同東阿阿膠制作技藝入遺之后,的確促進了產業化得發展,但是這會導致其他非遺項目相繼跟風,淪陷在產業化的誤區里,失去原本的技藝,最重要的這些用于食用的保健品,可能會傷害人的生命安全。
除此之外,代表性傳承人及其產業化團隊會將納入非遺的傳統醫藥的知識產權據為己有,借助現代法律法規,將原本共同掌握并且共同擁有的傳統醫藥技藝相關權利合法獨占,如果這么做的話,會使得原本傳承群體的成員都能掌握和運用的,那么非遺只歸屬于少數個體的知識產權,從而達到合法獨占甚至可以進行市場壟斷,所以傳統醫藥技藝最好剔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外,代表性傳承人在傳承傳統醫藥技藝的過程中,會為了一己之私,為了迎合產業化的大勢,將祖宗的技藝磨滅掉是非常不值得的,而且尤其是針對傳統醫藥技藝這類非遺,他們對其蘊含的精神價值卻關注不夠,使其徹底淪為功利性工具,也會得不償失。
四、總結
不可否認,傳統醫藥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在它即將消失之際,應當給予它足夠的注意力,將它保護起來,并選擇合適的傳承人將其傳承并保護起來,我不否定這點,但是傳統醫藥是不同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的民間文學、傳統體育、傳統音樂、民俗類文化的,它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涉及到文化之上人的生命安全,同時也有導致非法行醫苗頭的出現,這些都應當扼殺在搖籃里。文化是不能與技藝劃等號的,在這樣的一個競爭的市場中,將傳統醫藥技藝不做大做廣是很多“商家”無法停止的,產業化得利益驅使會讓很多傳承人失去傳統醫藥技藝的精髓,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醫藥一項應當取消,利用“特色優先,盡量靠近”的原則,將這些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傳統醫藥文化保護起來,譬如醫藥民俗納入到民俗中去,將醫藥人物傳說納入到民間文學中去,將醫藥健身活動納入到傳統體育、游藝或者競技中去。技藝應當在民間樸素的流傳下去,如果實踐證明確實應當納入醫療體系中,可以通過行政機關獲取相應的資格來為更多有需要的人服務,這才是最明智的保護它,而不失去它本真的方法。
注釋:
百度百科“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址: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pLpVqRP_RG8GqqvlDfoCPdh6DXtOmJZiz5q13knSatNhEBK0wr-Mv2mJ3Mts-3r.
解釋來自: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 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技藝、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九類。
迪麗拜爾·買買提海熱尼沙伊力卡爾·拜克提亞.維吾爾藥傳統炮制技術對藥性的影響.北方藥學.2012,9(9).
參考文獻:
[1]張海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瓶頸.黑河學刊. 2017(1).
[2]張光紅.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高校課程的現狀和影響——以黔東南凱里學院為例.文化遺產.2017(1).
[3]寸玉海、徐金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政激勵法制研究.企業導報.2017(1).
[4]邦櫻花.我國藏藥知識產權保護研究.西安交通大學.2017.
[5]胡西旦·玉素甫布瓦吉爾·哈得爾阿達萊提·阿布拉帕提古麗·亞庫甫.試論維吾爾醫藥的開發.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0(9).
[6]穆拉提·艾尼瓦爾.維吾爾醫藥市場認知及產業化發展探討——以烏魯木齊市場為例.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3(3).
[7]胡彬.新疆2020年中藥民族藥產值力爭破50億.中國中醫藥報.2016-11-16.
[8]馬志橋、楊檸、胡豪、王一濤、阿爾帕提·沙迪克.知識基礎轉移與傳統產業轉型:以新疆維吾爾醫藥產業為例.科學進步與對策.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