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連
摘要:“家校互動”是指學校與家庭以溝通為基礎,互相配合,合作育人,使孩子更好的形成良好的行為和學習習慣。本文主要從分析傳統家校互動方式、網絡環境下的互動方式入手,提出了兩類家校互動方式應該結合起來,方能達到較好效果。
關鍵詞:班主任;家校互動;方式
中等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教會人的技能,并以一技之長找到工作的教育。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招收初中畢業生,通過系統、正規、全面的接受思想文化和專業技能教育培養而成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中等教育的初衷是良好的,但實際上中職校的學生學習和行為習慣表現并不理想,比如:逃學、厭學、早戀、不信任、沖動、嫉妒等等。分析這些行為出現背后的原因,有學生自己本身主觀上的原因,但也有部分是來自家庭的結構、教育方式等客觀原因。
中職學生中,學習和行為習慣存在較大問題的學生,經調查,他們的家庭結構通常以單親家庭、離異家庭、重組家庭或留守兒童等為主。另外,還與學生以及他們家庭雙親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針對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以及他們家庭情況的實際,如何有效進行家校聯動,共同促進學生學習和行為習慣的轉變,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家校互動工作中有效的溝通方式進行探索。
一、傳統方式下的家校互動方式及意義
傳統的家校互動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成立家長委員會、班主任對同學個別家訪、與家長電話溝通,必要時在學校與家長進行單獨約談等方式。
家長委員會是學生家長主動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工作的群眾性組織。 一般來說,學校設立兩級家長委員會,按班級設立“班級家長委員會”、“年級家長委員會”在“年級家長委員會”的基礎上設立“校級家長委員會”。 成立了家長委員會之后,制訂家長委員會章程,使家校雙方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并定期召開家長委員會會議。 通過會議,一方面使家長委員全面了解學校或班級的辦學情況、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共同探討學校、家庭教育方面的有關問題,并請家委會的委員們為學校或班級的發展出謀劃策。
家訪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環節,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補充,家訪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影響社會對學校教育工作的參與和支持,進而影響學校的整體教育質量。
通過家訪,班主任還應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學生的家庭環境、家庭構成、家長的教育方式、周邊的生活環境、學生的交友圈等,這些都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在家訪的時候,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成長環境,了解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原因,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
二、網絡環境下的家校互動方式及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提倡以“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交流合作”為特征的個性化學習方式。那么個性化的家校互動隨著手機的普及和PC端的成熟,微信、QQ等在線互動方式也成為彌補傳統家校互動的重要方式。
微信平臺在家校互動中,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其互動信息的多媒體化。通過公微信給家長們發送信息,不只可以發文字,而且還可以是圖片、語音、視頻等。如,班主任可以將家長關心的學校和班級的活動、學生學習情況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推送給家長,具有極強的直觀性,能調動學生家長關心學校和孩子的情況的積極性,同時還能與班主任做及時溝通和反饋,提升家校互動的有效性。
微信平臺的互動,促進了學校與家長的雙向信息交流。除了上文說到的學校通過微信推送,家長也可以向學校回復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信息,既可以與班主任同時在線溝通,又可以錯時錯峰交流。家長們利用手機移動客戶端,隨時隨地反饋信息,與班主任隨時互動,具有極強的靈活性。
三、兩類家校互動方式聯動,共同提升溝通效果,促進學生良好發展
傳統的家校互動方式與網絡環境下的家校互動方式,都有它的積極性和優勢,但是否因為網絡環境下的家校互動方式更便捷、快速,就摒棄傳統家校的互動方式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傳統家校互動方式,如:家委會、家訪、電話和面談,它更突出對學生的點面上的互動,更具有個體性,對某個學生從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和教養方式的滲透性了解,工作從某些方面來講,可以更全面。
網絡環境下的家校互動方式,相應時代的號召,順應互聯網+的潮流,在家校互動中,發揮了“省時省力”,直觀效果佳的積極作用。如,“省時”指在時間上,可以無縫鏈接學校班級的重大活動,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省力”節省了班主任家訪和家長開會來回路途的麻煩,對學校和家長都是雙贏。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家庭教育,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任何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永遠代替不了的”。只有綜合利用好傳統家校互動方式和網絡環境下的家校互動方式,才能較好的達到統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促進中職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向良性方向轉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曲韜君 優化家校互動策略 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J] 科學大眾 2016年第1期
[2]陳文勝 提高家訪工作有效性探析[J] 學苑教育 2016.23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教育報,2001-07-2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