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中澤
小學數學教師大都會因班上的學困生而煩惱,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困生的人數也在遞增,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阻力,為了盡量減少學困生,提高教學成績,我們就要結合學困生的特點,想辦法加以轉化。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用以下幾種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探明學困原因,做到“對癥下藥”,是學困生轉化的基礎
要有效轉化學困生,必須探明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何在,以便使我們“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迅速提高學習成績。 根據筆者長期觀察,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礎知識不過關。小學數學是中學數學的基礎,是一門系統性強,邏輯性嚴密的學科,數學體系的嚴謹性,運算的精確性,推理的邏輯性,要求學生必須有扎實的基礎. 實際上,一部分學生數學知識根本不過關,該記住的知識沒有記住,該掌握的內容沒有掌握,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識點在心理上長期積累,成為學習上的“攔路虎”。二是學習方法與習慣不當.。一個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保證。學習習慣與方法的不當,嚴重阻礙著數學知識的學習,影響了學習的效率,導致成績不理想。三是思維能力發展滯后. 俗話說十個手指頭伸出來有長短,每個人的智力水平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些學生由于智力因素,思維能力發展滯后,數學成績極差。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因人而異,通過有針對性的策略與方法促進學困生的長足發展。
二、喚起向上的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當學生自己有強烈的上進愿望和信心時,他的進步才會出現并得以持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學困生的轉化,更多的時候是不斷設法喚起他向上的信心。
三、耐心幫助,調動學習熱情
學困生一般智力表現不佳,反應慢,接受能力較弱,學習方法呆板,知識缺陷多。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耐心地對他們進行輔導幫助,以收到實效。我的做法是:與學習新知識有聯系的舊知識,預先補;在學習新知識中產生的缺陷,及時補;在學生作業時,巡回輔導;在學生作業中發現問題,當面輔導。而且在課后充分發揮同學的輔導作用,持續輔導,使效果更好。
四、指導學困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
如何預習、如何聽課、如何及時復習、如何小結,都是學困生不知道的,老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給予輔導。
學法指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直觀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對于他們來說,思維離不開形象和動作,學困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從直觀學具入手,加強操作方法指導,讓學困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步驟、有條理地展開思維。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指導學生通過剪、拼、看、想、說等過程指導操作,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作業指導中也需要分層次練習。根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練習設計分為“選做題”和“必做題”兩類。“選做題”難度較大,只要求那些中等以上程度的學生完成。首先,要求全班學生完成基礎練習,然后逐步提升、增加難度。布置作業時要做到讓學困生鞏固基礎建立自信心,讓中等生能跳一跳夠得著,讓學習優秀的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讓作業充滿鮮活的個性,改變過去那種統一內容、統一格式的模式,注意學生能力差異、興趣差異,使作業形式多樣化。
據一些資料表明,有的教師把單元測試卷分AB兩份卷子,規定學困生完成難度較小的A卷。可以使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減少心理壓力,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自信心。
五、彌補知識缺陷,完善知識結構
學困生學習數學困難主要是因為基礎薄弱,知識缺陷較多。正是由于知識系統某項殘缺,造成學習新知識的障礙。因此教師必須彌補他們的知識缺陷,完善知識結構。從補缺、補差著手,有效的進行輔導和補差。具體做法:
(1)要求放低,適當補差。掌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一個“小目標”,使學生能達到“小目標”彌補漏洞。
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小目標,讓每個學生有一個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以“成功”來激勵自己,發揮求知的“內驅力”。
(2)開展一幫一,互相學習的活動。每個學困生和優生結成一對一的小組,開展優生個別輔導學困生的的一幫一活動。優生帶學困生,因為認知水平比較接近所以從操作到練習等隨時都可以幫助。而且學困生與優生之間無隔閡,無拘無束,講的認真,學的透徹。這樣既彌補學困生的知識,也使優生得到復習和鞏固。
(3)經過以上兩個過程,如果還有個別落伍學生,還要采取課后補習輔導,使他們能盡量彌補知識缺陷。
六、加強家校聯系,共同轉化學困生。轉化學困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持之以恒。此外,單靠老師的教育是不足的,必須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齊抓共管才能奏效。
每個人都蘊含著一種巨大潛能,作為老師,應該給予學困生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使他們充分地展示自身的價值,從而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加和諧。總之,轉變數學“學困生”,使他們由“厭學”變為“樂學”,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時刻面臨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教師要用愛心去感化他們,感染他們,與他們進行心靈的碰撞和溝通,使更多的學生脫離“學困生”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