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蘭
摘要:梁宗岱是中國現代詩壇中的一位英杰,在詩歌翻譯方面有非常高深的造詣他的詩歌翻譯有“以質取勝”的特點,受到中國乃至世界詩壇的普遍認可。本研究以“三美”論為基礎,以梁宗岱翻譯的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Auguries of Innocence為對象,從譯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個角度對原作與譯作進行深入的對比分析。研究表明,梁宗岱的譯文是成功的,其成功之處在于它充分體現了“三美”論的要求,展現了意義、意象和意境的“意美”;表現了節奏和韻律的“音美”;呈現了詩體、風格和詩行對仗的“形美”,再現了原詩的風采,給讀者一種美的享受。
關鍵詞:“三美”論;梁宗岱;英國詩歌;翻譯
一、概述
梁宗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他的譯詩在數量上不十分豐富,原因在于他對原作的選擇是十分審慎的。他認為“只有當譯者能夠完全體味原作的韻味與意義時,譯者才有可能在翻譯中傳達原作的精神風貌;只有原作在譯者心中引發深刻的感觸和共鳴,譯者才有可能做到與作者在精神上的統一,才有可能使譯作與原作達到金石相和的境界,創作出高質量的譯品”[1]350。因此,他的譯詩都是“以質取勝”,能抵受得住時間的侵蝕,永葆其獨特的藝術活力與價值。
二、“三美”理論
許淵沖在《意美、音美、形美 — 如何譯毛主席詩詞》(1979)中提出的詩歌翻譯“三美”標準:詩歌翻譯,尤其是格律體詩詞的翻譯,要盡量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譯詩要保留原詩的意境美,通過意象,使譯詩和原詩一樣能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音美”指譯詩要有韻律,選擇和原文相似的韻腳,讀起來押韻、悅耳,富有音樂美感,還可以借助雙聲、疊韻、重復、對仗等方法來表達音美;“形美”指譯詩在形式上盡量與原詩保持一致,銜接自然,對仗工整。“在三美中,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第二位的,形美是第三位的”[4]68。譯者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應該盡可能傳達音美,并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傳達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備;如果不能做到,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無論如何,都要盡可能傳達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三、“三美”論視角下梁譯布萊克的Auguries of Innocence
《天真底預示》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杰出的詩人威廉?布萊克的一首小詩。這首詩富于哲理,反映出簡單中透射復雜,微小中蘊含宏大,有限與無限,剎那與永恒可以完美地融為一體。
Auguries of Innocence 天真底預示
—William Black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顆沙里看出一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無限放在你底手掌上,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恒在一剎那里收藏。
下面從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來分析梁宗岱翻譯的《天真底預示》。
從意美角度看,梁的翻譯意象并置,再現原文。首先從題目的翻譯看,他將原文中的“Innocence”“Auguries”相對應地譯成 “天真”和“預示”,忠實于原詩題目的內容。布萊克的詩歌總是令人產生強烈的畫面感,在品讀原詩的時候,其中的意象,“沙”、“世界”、“野花”、“天堂”、“手掌”等充滿詩意,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浮現在讀者的腦海。同樣,在梁的譯文中這種美妙的畫面感也得到了清晰的呈現,一顆單純的沙粒中蘊含著一個繁復的世界,一朵小小的野花透射出一個縹緲的天堂幻景,細小的事物反映出不平凡的真諦,引人無限遐想。
此外,在譯文中梁兼顧了原作中的動詞“To see”和“Hold”,以“看出”、“放在”、“收藏”等詞,逐一譯出,使得詩中的意象動靜結合,納虛于實,營造出一種玄妙的意境。尤其,譯文最后一句中將原作中省略的“hold”譯出,保存了譯作意義的完整,將 “an hour”譯成“一剎那”與前面的“永恒”形成對比,這種處理實為妥帖。譯文最后兩句,用精細的語言,美妙的句子,揭示了深奧的哲理,拷問了永恒的意義,有限與無限的更迭,永恒與剎那的流轉,充滿了神秘色彩,和原詩具有同樣的效果。總之,梁的譯文無論在語言、意義意象,還是意境上都傳達出了原作的神韻,給人一種意美的享受。
從音美角度看,威廉?布萊克的詩歌簡潔明快,自然流暢,具有美妙的音樂性。詩歌的韻律是它與其它體裁相區別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樣,布萊克的詩歌Auguries of Innocence也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在原詩中,每行最后一個詞,sand, flower, hand, hour,形成了明顯的尾韻,abab,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相應地,在梁的譯文中,每行最后一個字,界、唐、上和藏,也押了尾韻abbb。譯詩的韻律,只有第三行沒有與原詩對應,但與譯詩的第二行和第四行保持了一致,并與原文形成了基本上的對應,讀起來明快自然,具有節奏感。因此,梁的譯文實現了詩歌的韻律美,使之具有節奏感和可讀性,體現了譯詩的音美之感。
從形美角度看,梁的譯文在形式上與原詩基本上保持了一致,結構自然,句式美觀,更有中文詩歌的形式風格。原文中共有四行,梁的譯文也保持一致,譯有四行。原文中每行的音節分別是,9,9,11,9;在梁的譯文中,每行的字數分別為9,9,10,9。基本上實現了與原文形式的一致,這也正如梁宗岱一直堅持的,“只有有了完美的形式,藝術才能抵受得住時間的侵蝕而永生…空靈的詩思只有依附在完美而堅固的形體上才能變得豐滿和強烈。”[2]217。同時譯文中的字數幾乎相同,實現了譯文形式的對仗,使全詩具有形式之美。
布萊克這首小詩在中國廣為流傳,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這與梁宗岱的翻譯之功是分不開的。梁宗岱經過仔細的推敲,實現了原文與譯文的對應,使得譯文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忠實原文,并且譯文體現了詩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充滿詩意,令人遐想,準確地傳達出了原詩的命意與神韻,給人一種美的體驗與享受。
四、結語
梁宗岱翻譯英國詩歌時,以無上的熱忱,摯愛和虔誠去竭力追摹和活現原作的神采,將英詩中久傳的精美之作,成功移入到中國文學之林。其成功之處也在于,他的譯詩忠實于原詩,富有詩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給人一種美的體驗與享受。
參考文獻:
[1]黃建華.宗岱的世界?評說[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2]梁宗岱.梁宗岱文集? 詩文卷[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3]寧會勒.淺析英詩漢譯中音形意三美的處理[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5).
[4]許淵沖.再談“意美、音美、形美” [J].外語學刊,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