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東 李曌熙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2
摘 要 本文從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整體入手,并以傳統與現代整合、傳統與現代平衡及傳播的新路徑,對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新路徑之“微平臺”構建進行研究。
關鍵詞 云南少數民族 傳統體育文化 傳播 微平臺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占網民總體的88.9%[1]隨著網絡、媒體時代的不斷進步,以及智能手機普及程度的不斷增加,在眾多網絡社交平臺中,“微平臺”具有門檻低、內容多元化、即時性和開放共享性等特點。以微信、微博、QQ為主的手機應用軟件逐漸演變成人們一種新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種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型交流互動平臺——“微平臺”,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全民網絡”、“手機網絡”的微時代。
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社會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其民族文化也在發生變遷,呈現出流變性、斷裂性和多樣化,同時面臨著生存訴求和身份認同等危機。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總量正在減少,甚至幾乎喪失了其民族特色。傳播方式、發展空間的局限性是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流變和斷裂的主要原因。在現今“全民網絡”時代背景下,搭乘“微平臺”這輛遍布面廣、傳播性強、靈活便捷的時代快車,具有時代迫切性,是傳承和發展云南特有民族體育文化的重要手段及有效途徑。
一、傳統與現代契合
(一)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積淀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了整體觀和歷史感。據現有的考古資料記載,與云南境內古“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相關的文物共有崖畫與銅器兩類。考古工作者1965年于滄源縣發現崖畫,關于滄源崖畫的年代,目前史學界尚未達成共識,主要觀點有以下兩種:滄源崖畫首先發現者汪寧生教授將崖畫上限年代劃到漢代,下限止于南北朝時期,他認為“崖畫至少已有上千年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漢代?!?另一位到實地考察過的楊天佑先生認為:“滄源崖畫的圖像,證實了早在三千年前,我省少數民族已有了體育活動的雛形。”雖然具體的年代尚待定奪,但可以確定的是,滄源崖畫年代久遠,且刻有古“滇”民族體育活動雛形,是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時間維度上的有力實證資料。除此之外,考古人員在劍川縣海門口(1957-2008年)、年晉寧縣石寨山(1955-1960年)、江川縣李家山(1972-1994年)古墓群挖掘出土的銅器,經放射性炭素測定,其中最早的14件銅器的準確年代為公元前1150年左右。隨著考古工作者拭去銅器上的千年塵土,雕紋隨即清晰,使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滇”民族龍舟、秋千、射弩、騎馬、投槍、擊劍、舞蹈等體育活動場景得以重現。
古今文獻、口傳史等傳統文史,讓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更具說服力,翔實史料還原了歷史本真,言傳身授讓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延續。然而,現有的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方式如:學校教育、演出活動、舊媒體等存在一定的時空局限性。在當今手機網絡時代,應切合時代步調,構建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微平臺”,重視其即時性、多樣性與系統性,結合現有的傳播形式,以擴大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時空維度。
(二)網絡時代“微平臺”的發展與契機
據CNNIC發布的《第36中國互聯網絡發展報告》顯示,網民中手機即時通信用戶數為5.40億,手機端微博客用戶數為1.62億。手機即時通信及手機端微博客對垂直領域的布局,拓寬了移動端的使用場景,增強了用戶黏性。
“微平臺”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的傳播具有隨地性與即時性,時空因素影響力較低。其具有以圖文、音像等多種格式傳播大量信息;信息間具有超鏈接訪問形式;網絡中介有自由對話功能等性能。較之以前的媒體運營模式,降低了開發、使用成本,提高了推廣效率。新媒體時代中,已形成“信息的傳播與處理”的生活方式,朋友圈、微博、QQ、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傳統文化的研究,需放在今日語境下進行探究,方可顯現出其內在生命力和歷史存在感。
以新媒體為傳播網絡,聚集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搭建多元一體化、系統化平臺,構建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微平臺”,體現與傳播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個性與共性,為傳統找尋現代傳播路徑,為傳承找尋發展新渠道具有積極意義與實際價值。
二、傳統與現代平衡
(一)“微平臺”的個體博弈特征
“微平臺”的顯著特征是民眾參與單位縮小至個人,參與人群的文化背景、年齡、性別、喜好等方面都存在個體差異,從而產生以廣大群眾為決策者共同參與的局面。存在參與個體對信息的關注點、辨識能力區別較大,對信息的傳播方式、角度不同,個人言論對信息整體建設影響力不同等情況。
(二)構建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微平臺”的優勢體現
寬受眾面高參與度,與有利于提高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寬度與廣度。合理的規劃信息資源、個性化定制訂閱平臺、從信息反饋和關注熱點中總結影響力與感應度,有利于實現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模式的全方位建設。
(三)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
同一事物身上同時存在兩種相互矛盾的性質或傾向,“微平臺”也不例外。其具有公開性與全民參與性等特征的同時,也存在相應繁雜的傳播方式、信息走向等不可控因素,如輿論導向、觀點分歧、信息數量、市場需求等。
因此,在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微平臺”構建過程中,應以清晰的設計和策劃思路為基石,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前提下,注重個性化、定制化、人性化與系統化的平臺開發,使用創新性與時尚感的表達方式傳播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合理運用“微平臺”這把雙刃劍,做好弊端控制、預防措施,以實現優勢發揮最大化。
三、構建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微平臺”的注意事項和應用原則
通過建立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專題的微信公眾號,構建“微平臺”初始模板,并分析總結詳細流程與構建方法;收集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源流、變遷、分布、類型、特征、現狀以及相關的民風民俗等資料,將整理篩選后的信息相繼投放到所建立的“微平臺”中,并進行詳細論述;不斷完備該平臺系統內容,收集公眾的反饋信息,并進行微觀分類統計;整理該平臺從建立到實施以來的進度情況,宏觀統計相關數據。
在構建平臺過程中應貫徹落實以下幾點:
(一)中立客觀,還原文化本真性
要做到科學的傳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必須客觀的看待相關事物,切忌一味地盲目推崇或貶低,應樹立中立客觀的價值導向?!拔⑵脚_”由于其傳播快的特點,需要平臺管理人員秉承尊重客觀現實的原則,真實地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闡述與推廣。否則容易造成用戶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誤解。
(二)不偏不倚,注重民族平等性
作為平臺開發、管理者,應以平等的視角看待民族關系與民族文化。無論發布內容或觀點論證等都應做到對所有民族體育文化平等對待,做到族族平等的信息推廣。
(三)豐富內容,增加平臺飽滿性
對于內容的推廣,除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歷史淵源、文化形式、文化內涵等專題外,還應加入如少數民族相關的節慶活動、民風民俗、旅游資訊、時尚、影音等相關內容,不斷增加平臺飽滿度。
(四)招賢納士,提升平臺學術性
聚合多學科、多領域人才,不斷加強后臺管理人員、團隊創新能力與技術實力。加強與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溝通與交流,為平臺注入更多科學、嚴謹的信息,提升平臺學術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借助新媒介“微平臺”精、準、快的優勢傳播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宣傳內容,創新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表達方式,擴大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影響覆蓋面,以滿足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信息化傳播的時代需要。活用大數據,了解現代人的信息接收行為、方式和訴求,靈活運用媒介形式,用微博、微信傳播準確、實際的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構建“微平臺”,促進公眾與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交流互動,實現話題多渠道、寬領域的廣泛傳播。具有時代迫切性,對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積極實用性。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4BTY080);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QN2016055)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EB].2015-07].http://www.cnnic.net.cn/.
[2] 汪寧生.云南考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124.
[3] 李健.基于無線網絡微平臺環境下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推廣模式研究[J].電子測試,2014(22).
[4] 劉傳輝,田仁來.微平臺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挑戰與對策[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0).
[5] 胡小明.分享運動——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J].體育科學.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