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廣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當前,我國各學齡階段的體育教育都以國家規范課程為主,存在著較為普遍的教學內容、模式單一的現象,嚴重制約了學生的體育參與熱情。本文以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為切入點,采取深入實地調研的方式,實證分析了其對排球教學的實際影響效果。
關鍵詞 校本課程 排球 學生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排球運動在我國具有廣泛的開展基礎,本文選擇排球運動水平較高的廣東省廣州市為考查范圍,研究對象為華南農業大學2015級2個平行教學班,為了更準確反映校本課程對排球教學的實際影響,采取對比研究的方式隨機選取一個班級為實驗班(34人)、一個班級為對照班(36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本研究是基于查閱大量國內外排球課程建設、教學模式研究以及校本課程開發等領域的文獻論著展開的,內容涵蓋體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等多個交叉學科。
2.對比實驗法:對參與本研究的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前32學時排球課程都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后32學時排球課程,實驗班采用校本課程教學,對照班學生采用傳統方法教學。
3.數理統計法:采用spass13.0對所有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其中p>0.05表明兩組監測數據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兩組檢測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0.01表明兩組數據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
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對排球教學影響的實驗結果分析
本研究選擇對兩個班級學生開展排球理論知識、傳球能力、發球能力三項指標的測試,以此評價排球水平的變化,采用統一標準分別考察實驗前后兩個班級學生的能力變化。其中,傳球能力和發球能力考察中,技術動作和落點得分各占50%,理論知識考試則采取閉卷形式。
(一)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排球水平差異性分析
在開展校本課程實驗前,經過32學時的無差異化傳統方法教學,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排球水平都取得了一定進步,這種進步保持了較好的同步性。從表1看出,實驗班學生排球理論知識考試平均得分為50.54,對照班學生則為49,87,二者僅存在0.67分的差距,而且從t檢測結果可以看出,兩組數據不存在明顯差距,表明實際成績是非常接近的;對傳球能力和發球能力的考察結果也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這兩項指標上的表現也不存在明顯差距,t檢驗值都大于0.05。因此,可以判定,在開展校本課程差異化教學前,兩個班級的學生排球水平是非常接近的,完全滿足實驗條件。
(二)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排球水平差異性分析
在經歷了前期32學時傳統方法教學后,繼續對實驗班學生開展32學時的排球校本課程教學,對對照班學生繼續開展32學時傳統方法教學,兩個班級學生的排球水平都取得了進步,但是體現出差異性。表2表明,實驗后實驗班學生排球理論知識的平均得分為84.56分,遠遠高于對照班學生的58.94分,成績高出25.62分,且t檢驗值也小于0.01,進一步驗證了二者之間差異的顯著性;實驗班學生傳球能力的平均得分為79.67分,對照班學生傳球能力的平均得分為61.34分,成績高出18.33分,且t檢驗值也小于0.01,進一步驗證了二者之間差異的顯著性;相似的情況也反映在發球能力的考察結果上。因此,通過校本課程教學,學生學習排球的熱情得到有效激發,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促進他們排球理論知識和技戰術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實驗前后實驗班排球水平差異性分析
為了進一步反應實驗班學生在經歷后期32學時特色校本課程教學后排球水平的變化情況,特別針對實驗前后實驗班學生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前后實驗班學生在3個考察指標上的平均成績都獲得了較大幅度提升,以傳球能力為例,開展校本課程教學前比教學后的平均成績提高了22.37分,且t檢驗值也小于0.01,反映了兩者之間差距的顯著性。相同的情況也反映在理論知識和發球能力兩項指標上,這表明排球校本課程開發對學生排球能力的優化提升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值得推廣。
三、結語
實證結果表明,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對于提升排球教學水平是有顯著效果的,以其為契機推動排球教學的變革,既能豐富排球教學內容、激活教學模式,更能夠極大激發學生的排球熱情,全面提升學生的排球理論知識和技戰術水平。
參考文獻:
[1] 呂楠.排球教學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新課程:上.2015(2):32-32.
[2] 郭昕.校本課程軟式排球教學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27(2):149-150.
[3] 張禮墾.淺談我校排球健身操及排球校本課程[J].新課程:小學.2015(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