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如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我國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期,積極發展社區體育,加強對體育工作的組織,發揮基層政府的作用,做好社區體育工作,對于提升當地居民生活質量、居民健康水平以及促進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有著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 社區體育 文化建設 東莞市 松山湖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大提高,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健康第一”成為人們對生活的最高追求。因為健康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條件和保證。而健康作為人類最高價值的追求,必然促使人們考慮并關注保持健康的方式和方法。社區體育正是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保持與增進身體健康的為目的,并為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服務的一項活動,是實施“健康第一”的重要途徑,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重視。
一、國家體育法律法規的出臺,促進社區體育的發展
我國憲法第21條第2款明確規定:“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十二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為公民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創造必要的條件,支持、扶助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城市應當發揮居民委員會等社區基層組織的作用,組織居民開展體育活動……”。國務院頒發的跨度為15年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也在“對象和重點”中指出:“積極發展社區體育,街道辦事處要加強對體育工作的組織,發展居民委員會和基層體育組織的作用,做好社區體育工作,體育行政部門要給予支持和指導”。
二、我國社會的轉型為社區體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前我國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期,另外知識經濟的到來必然會導致現代人生活方式產生的巨大的變化。而開展社區體育健身活動必將是為了人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開展社區體育活動對于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增強國民體育和維護社會穩定,在全社會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三、城市社區體育能提升人們生活質量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己的精神生活越來越重視。特別是1995年我國雙休日制度的實施,伴隨假期黃金周等勞動工作日制度的改革,減輕了人們的勞動負擔,使人們有了更多的余暇時間。因此他們要尋求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走出家門,參與其中,到戶外進行體育活動,并通過體育活動強身健體、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提高生活質量。社區體育活動已成為居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天早上我們可以到各健身園、各社區內、各處空地、各公園,有成千上萬的人進行健身鍛煉,可謂“風景這邊獨好”,形成了獨特的社區文化,給人以積極、蓬勃向上的力量。
四、東莞市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社區體育的研究正處在起步階段,其社區體育的發展能促進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
(一)松山湖社區體育發展的背景
在2007年1月召開的東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了“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建設富強和諧新東莞”的發展戰略,即推動資源主導型經濟向創新主導型經濟轉變、初級城市化社會向高級城市化社會轉變,把東莞打造成現代制造業名城、創新創業熱土、宜居生態城市、和諧幸福家園。松山湖是東莞經濟社會轉型的產物,在政策支持層面上,它作為東莞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引領著一個創新型的新城市正在穩步發展起來。
松山湖作為創新型城市和綠色發展城市,其社區建設的發展理念、自然環境、生活配套設施等都將納入整個城市的總體規劃中。然而,社區建設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松山湖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體育生活水平需求將進一步推動松山湖社區體育的建設和發展。
(二)社區體育發展促進松山湖產業園區的文化建設。
隨著人們對社區體育認識的逐步深入,社區體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社區體育雖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已得到了廣泛開展。社區體育要快速、健康發展,必須需要理論的支持和指導。而我國對社區體育的理論研究相對比較落后,但近幾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展開,全國各地掀起了社區體育研究的熱潮。通過查閱近20年來的文獻資料,全國有關社區體育研究的文有200余篇。了解東莞市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如何提高本社區的社區體育發展,探討其發展規律及其特點,并提出社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這對于促進東莞市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這個國家高新開發區的文化建設、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居民健康水平及其社區體育的健康發展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綱要[N].1995.6.20.
[2] 樊炳有.社區體育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6.
[3] 李明.經濟轉軌時期的我國社區體育特點及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4):12-14.
[4] 周曉東.福建省城市社區體育現狀與發展[J].福建體育科技.2000(3):19-21.
[5] 羅普磷.社會體育管理學教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