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敬 張茂林


摘 要:越野行走體現的是一種更健康的運動,它不僅反映出的是一種自我挑戰、戰勝困難的精神,更能體現出參與者的一種人生態度,還能使參與者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及鍛煉身體。越野行走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在2003年從北歐引進,與其他項目相比,越野行走還屬于一個年青運動項目。雖然自己有很多優秀的運動特點,但還處在一個推廣和普及的階段,所以該文從實際出發調查越野行走課程在山西省高校中開展的現狀,為今后在山西省高校的推廣和持續發展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校 越野行走 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7(b)-0122-03
越野行走是借助兩支手杖,使人在行走過程中實現四肢同時參與運動。使越野行走非常容易達到有氧運動的靶心率,且適合長時間行走,并實現了全身大肌肉群的同時鍛煉。
越野行走起源于北歐芬蘭,2003年進入我國。越野行走是一種比健步走運動強度大,比慢跑更安全的運動。越野行走有效地解決了運動者在健步走運動當中上肢活動強度低的問題,大大提升了健身作用。在越野行走中上山或有陡坡時,兩支手杖會分擔下肢所承受的壓力,減少膝關節的磨損。
1 研究對象
山西省開設越野行走課程的高校有3所,文章以太原理工大學、傳媒學院、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越野行走課程開設現狀作為研究對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CNKI和萬方數據庫”及圖書館,期刊和書箱查找關于越野行走的發展現狀和特點的資料,為此次研究提供充足的數據。
2.2 問卷調查法
通過大量閱讀掌握越野行走在國內外發展的現狀,再結合高校體育課程的建設,針對此次研究設計調查問卷。此次調查,采取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在3所山西省高校選修越野行走課程學生中隨機發放問卷,此次發放問卷200份。在問卷發放后,回收份189,回收率為94.5%,有效問卷186份,有效率93%。發放教師問卷7份,回收7份。
2.3 訪問調查法
為了解越野行走在山西省高校的發展現狀,及越野行走將來的發展趨勢,對國際越野行走聯合會中國分會的有關專家進行了面談和電話訪談。
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從中發現并抽取出對越野行走有價值的規律性結論和對預期研究結果進行分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山西省高校越野行走課程開展的現狀
3.1.1 山西省高校開設越野行走課程概述
山西省開設越野行走課程的高校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太原理工大學、傳媒學院。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越野行走課程的開設時間為2014年,授課教師有3人,學生328人。傳媒學院越野行走課程開設時間為2015年,授課教師有2人,學生124人。太原理工大學開設的時間為2014年,授課教師有3人,學生337人。山西省有幾十所高校,開設越野行走課程的學校只有3所。開設課程的學校集中于晉中,晉南晉北都沒有開設學校。
3.1.2 越野行走課程的教學內容
在課程中教師傳授給學生越野行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具體情況如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開設的越野行走課程課時要多于傳媒大學和太原理工大學。理論內容也多于其余兩所高校。在理論與實踐的教授內容上也豐富于其余兩所高校。
3.1.3 越野行走教師授課運用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簡單點解釋就是教與學的方法的統一。調查中越野行走課程的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都是多種手段相結合的,講解示范法被大多數教師們選擇,再利用預防糾錯法,提前規范學生們的動作。重復練習法是教師和學生都不怎么喜歡的一個教學方法,因為整個過程比較單一、乏味。所以教師們就想通過比賽游戲法讓學生們從傳統的授課方式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們愉快的學習,在競爭中得到鍛煉。
3.1.4 越野行走課程的評價方式
越野行走的考核以技術動作和單位距離內完成的時間快慢為主,雖然考核評價內容不能重技術輕理論,但根據實際的走訪,在開設的越野行走課程的考核方式中,主要以平時的課堂表現、技術動作和單位距離完成的時間快慢作為了主要的評價方式,而理論考試的分值所占的比例很少。
3.2 山西省高校選修越野行走課程的學生情況分析
3.2.1 學生對越野行走項目的熟悉程度
山西省高校越野行走選修課學生在報名選擇課程之前對該項運動知識的掌握情況具體如下。
學生在報名參加越野行走課程之前對該課程的熟悉程度是:選的最多的是熟悉占45.7%,次之是不熟悉25.2%,其余的完全熟悉和較熟悉的比重最小,分別是8.6%和21.5%。通過這些數據能看到高校學生對越野行走完全熟悉的人很少,畢竟該項目在我國發展的時間很短。盡管如此也已經有一大部分學生對越野行走有了初步的了解,可見越野行走運動正在向高校學生群體發展。越野行走是一個新興的運動,而大學生的特性就是喜歡新鮮事物,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兩者的結合必然會使越野行走在高校掀起一個運動熱潮。
3.2.2 選擇學習越野行走的動機分析
能夠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不僅是老師認真的教學,更主要還是取決于學生主觀上對學習的渴望。其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決定了學生在整個教學周期中的學習態度,是否能積極主動的學習和刻苦的練習,則全靠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選擇學習動機如表2所示。
通過表2可以看出學生學習越野行走的動機有很多種,“健康鍛煉”是所有動機中選擇最多的,選擇人數167人占89.8%,因為越野行走就是一種健康體育,它的運動損傷是很少的,而且還能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其次是“緩解壓力”“出于好奇”“陶冶情操”分別占調查人數的62.4%、58.6%、32.8%,13.4%。根據學生的動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不斷強化,利用學生求知的渴望,可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3.2.3 學習越野行走課程后的收獲
山西省3所高校越野行走課程的目的都是為了能讓學生掌握一種新的體育鍛煉方法。學生們不僅在課堂中表現得很積極,就是在課后的鍛煉也很認真,不光自己鍛煉還帶動同班及同宿舍的人一起行走,并且能明顯地感覺到收獲。通過調查可以知道學生學習越野行走的主要目的是鍛煉身體,因為越野行走可以滿足不同身體素質的人,它是一種安全和悠閑的運動項目。有氧代謝也是越野行走的主要功能之一,更利于減肥,而且反彈的幅度很小。越野行走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舒緩壓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當運動或意外受傷后越野行走也是一種最好的康復運動。
3.3 山西省高校越野行走師資建設情況分析
3.3.1 山西省高校越野行走教師的年齡結構
調查顯示,山西省開設越野行走課程的授課教師的年齡都在30~45歲這一區間,這些教師都是中青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在課程中跟隨學生進行大強度的行走,大大地提高了教學安全和便于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3.3.2 山西省高校越野行走教師的原始專業狀況統計
教師本身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果,因為越野行走是在2003年剛剛引入我國,在山西省高校開展就更不普及了,所有教師都是從原有的專業改專業到越野行走,通過調查得知,這幾名教師原始專業是健美操1人,排球1人,足球1人,籃球2人,田徑3人。田徑和籃球專業占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的,這是因為早些年高校對田徑和籃球的教師需求比較大,而現在大學生們對這些項目的喜歡程度有所下降,相對應的,教授這幾門課程的老師數量也就下降了。因此從田徑、籃球專業轉入越野行走運動的教師比較多。想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就需要多進行培訓和學習。
3.3.3 山西省越野行走教師的職稱
通過表3數據得出,在山西省教授越野行走課程的教師職稱以中級為主體,職稱結構基本合理,能夠滿足對越野行走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要求。
3.4 制約山西省高校開設越野行走課程的主要因素
越野行走在我國發展了13年,在高校發展的時間就要更少了,為了使越野行走在高校發展得更快、更好,我們要減少阻礙越野行走發展的不良因素。在調查中得出傳統教學觀念是制約越野行走在山西省高校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校領導和體育教師的觀念中認為越野行走,去公園中和學校周圍的公路上會有安全問題。越野行走在我國的發展期間,針對高校的宣傳和普及還是做得不夠。山西省高校中的越野行走教師人數還是很少,沒有專門從事該運動項目的教師,全是從其他專業項目轉過來的。前些年山西省高校教授越野街行走課程時都沒有統一的教材出版物,今年才剛有望統一教材出版物。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山西省有幾十所高校,開設越野行走課程的學校只有3所。開設課程的學校都在山西的中部地區,南北部地區都沒有開設學校。且開課學校的教材和參考書籍選擇性有限。
(2)學生對越野行走這一運動項目的了解不夠全面,有的甚至是不熟悉。
(3)制約山西省普通高校開設越野行走課程的主要因素:傳統教學觀念的制約。
4.2 建議
(1)建議政府和越野行走協會加大越野行走在高校的推廣力度,增加教師的進修和專項能力的培養。倡導在高校之間舉行越野行走的比賽和課程的文化交流,提高越野行走的影響力。
(2)建議對越野行走進行積極的宣傳,增加學生獲得該資源的渠道。
(3)建議打破傳統觀念,發展新興運動項目,使其壯大,做到彎道超車,運用體育影響力來宣傳山西省。
參考文獻
[1] (德)普拉曼,沙夫勒,著.越野行走[M].宋逸倫,譯.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 姚新新.越野行走[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3] 在芬蘭見識越野行走[N].中國體育報,2006-06-29(1).
[4] 姚新新,王鵑鵑.越野行走走出健康[J].健康,2007(8):29.
[5] 何琳.越野行走對男性青年健身者體質的影響[J].運動人體科學,2013,3(2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