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芳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作文教學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其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現就兩者的銜接與融合展開探討。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寫作能力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新課標對閱讀教學做了明確要求,無論在現代文和古詩文閱讀方面都有規定,具體到閱讀習慣、速度,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應用,能區分寫實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完成閱讀教學只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從閱讀過渡到寫作,也是教師面對的另一道坎兒。因此,協同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是幫助學生形成語文素養的關鍵。
一、立足教材,融入閱讀教學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主要圍繞教材內容來延伸閱讀范圍,幫助學生從教材閱讀中了解文章的內涵,提升學生對教材篇章結構、行文脈絡、風格特征、中心思想、寫作手法,以及遣詞造句等能力的養成。比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教師可以從多媒體導入中來播放《童年》音樂,喚醒學生對童年的回憶;接著,導入本文的教學主題:每一個學生都有難忘的童年,童年都是我們一生中無法丟棄的美好記憶,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魯迅的童年。利用開堂的音樂,加之貼近學生的趣味性導入,將本文的立意及閱讀本文的要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從文章的閱讀中來發現、解決問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厘清文章的寫作脈絡。
同時,閱讀教學還要營造輕松的閱讀氛圍,讓學生能夠從閱讀中感受到趣味和愉悅。如何創設輕松的閱讀情境?比如,通過小組劃分,由學生分組對黑板報進行輪流更換,每周一次,并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黑板報的設計與更換中。在黑板報的內容設置上,既可以有課內知識,也可以有課外知識,還可以有詩歌、散文、小說、笑話、故事等體裁,進而增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還有,在閱讀形式實施上,每周舉行“我愛閱讀”競賽活動,對本周的閱讀重點進行明確,由學生自己選擇閱讀內容,歸納閱讀心得,分享閱讀故事,講述閱讀的樂趣,并從優秀的閱讀分享中進行鼓勵,增強學生對閱讀的參與度。
二、課外閱讀,拓寬寫作視野
閱讀教學的目標在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涉獵能力。初中階段閱讀教學應該走出單純的教材局限,要拓寬閱讀范圍。比如小說、詩歌、散文、戲曲等不同類型、不同體裁的文章,文學作品都可以納入閱讀教學中。比如在閱讀小說《項鏈》,從文章的寫作風格、蘊含的思想感情中來進行交流和探討;再如,通過向學生推薦《童年》《再別康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經典文學作品,從這些文學閱讀中,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梳理閱讀方法,歸納閱讀技巧,增進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擴大閱讀量,積累閱讀素材。協同好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關系,比如在《飲酒》《歸園田居》等教學中,可以引入《美哉陶公》,從多篇文章的交叉講解和閱讀教學中,來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知,實現了課內向課外的有序延伸,提升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事實上,作文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而閱讀教學的實施,與作文教學的融合,也是新課標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向。傳統的作文教學,一味地強調寫作的規范性、語言技巧性,忽視學生文學素養的閱讀和積累,使得寫作缺乏深度、廣度。因此,教師要樹立現代教學理念,注重知識與能力的融合,明確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的有效銜接,注重寫作方法、過程、情感、態度的養成,特別是在學生間的互動與交流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思考、多練習、多讀優秀作品,從中來吸收他人優勢,彌補自我不足。比如在學習《春》時,結合風景類散文的寫作特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家鄉、校園來進行描寫,實現互動教學。同時,寫作教學要注重創新,特別是很多初中生在作為模式上、題材運用上、修辭手法上多存在雷同,未能從自我理解與思考中來融入真實情感,突破常規的束縛,實現個性的表達。引入合作探究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以及寫生教學法,讓學生能夠從自我的真實體驗中來感受寫作教學,讓學生從多種寫作訓練中提升自我的寫作能力。
總之,構建高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只有不斷加強教學創新與實踐,通過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創設輕松自由、和諧民主的語文閱讀環境,再與寫作訓練相結合,從閱讀積累中來提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于春婷.淺談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訓練的良性互動[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
[2]黃怡.試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同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J].亞太教育,2016.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