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星
愛因斯坦的話提醒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可以說:“人類沒有想象,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那么怎么讓想象像一股清風注入語文課堂,以其鮮活的生命力在語文課堂上扎下了深根。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孩子們語文思維的主陣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在教學中給學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傳統語文教學,在朗讀方面長期存在兩個失誤:一是學生課堂朗讀,二是放錄音或教師范讀多。課文錄音我們已無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較高朗讀水平的教師與課文錄音相比,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準確地朗讀,圓潤的發音,感情的把握等等,無不讓人交口稱贊。如此一來,教師個人水平是得到較好的發揮了,但在佩服之余,我們是否也該為學生想想?在老師讀之前,學生有沒有讀過課文,找出生字詞,查查字典?對課文內容理解了嗎?對文章感情吃透了嗎?若沒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老師就讀了,那么學生不用解決字詞,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煩;不用去分析內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個大麻煩。他們完全可以模仿老師去朗讀,甚至也可以讀得聲情并茂,但他們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學到了一點“形”而已,真正的“神”卻領悟不出,形神兼備也就無從談起。針對這些失誤,新課標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讀準(要動手查字典)、讀暢(要反復讀,達到熟練)、讀情(要分析內容,把握感情基調)、讀境(要發揮想象,仔細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的把握課文,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實現了自我與作者的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特別是后兩個層次,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可以盡情發揮想象,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世界,用“內在的耳”去傾聽作者的心聲……在這個無形無聲的世界里,每個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每個人的看法卻又都是深邃的,有鮮活生命力的,因為這不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內心深處的。此時的朗讀便不再是“見字出聲”而是“內明于心,外達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瀉,洶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園,鳥語花香,于人于己……課堂成了學生想象的天空。
二、在氛圍中給學生一片自主的天地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進行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但有的教師組織閱讀教學,使學生失去自主性,教學完全由教師單方面決定、進行“獨裁”式。有的教師組織語文教學對學生不加約束,也不給予啟發引導,任其自然,學生在學習中有問題不去提,教師也不加引導,一切由學生決定,進行“放牛”式。無論“獨裁”式,還是“放牛”式,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我們教師一定要從思想上更新觀念,十分明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導師,在教學過程中起指導、引導、誘導、輔導的作用。學生是主角,是主人。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基礎,是前提,沒有“學”,無所謂“教”,“教”完全是為了學,要服從于、服務于學。因此,我們教師只有目中有學生,優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才能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愿學、樂學,主動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質量。
我覺得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容易接受知識,記憶也比較持久,于是,我力求做到上課時不訓斥學生,而用生動、幽默的語言,活躍課堂氣氛,讓大家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情景中接受知識。如有的同學上課時在發呆,精神不集中,我就說:“誰跟孫悟空云游四海了?”當有的同學開小差,做別的動作時,我就說:“誰下崗了?”大家順著我微帶笑意的目光一看都笑了,那位同學也不好意思笑了,同時又恢復了正常的學習。這是一種巧妙地批評,也是一種教育,但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真所謂兩全其美。其次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娓娓喧講,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大結局之際,教師戛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
三、在活動中給學生一片思維的空間
學生普遍對單調的教學方法感到煩悶,容易引起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特別是中下等學生,他們由于各方面的能力較差,對于單一的教學手段、方法,大腦幾乎停止運轉,常常處在“陪太子讀書”的狀態,從而影響了學習質量。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我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活動,發揚學生好動的特點和長處,讓他們腦、眼、耳、口、手多種感官并用,克服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或教師問、學生答的滿堂灌現象。如教《草》這首古詩時,先引導學生理解“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二句詩句后,我在黑板上用綠色粉筆畫了一些長得欣欣向榮的小草,當教到“野火燒不盡”這一句時,我又用粉筆在草上畫了火苗。當學生說野火燒不盡的原因是地下的草根沒燒著、燒盡時,我把草葉兒全擦掉,只剩下草根。于是我問學生:“你們誰能上來用圖來表達第四句的意思呢?”同學們全被吸引住了,大家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躍躍欲試。經過老師的引導。終于有學生畫出來了,那就是草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