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明
什么是有效教學?北師大陳琦、劉儒德先生的《當代教育心理學》中這樣闡述:“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教學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對學生產生教育教導作用,此即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它表明教學過程中教師監控學生學習的程度和學生真正發生學習的程度。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效率密切相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蹦敲慈绾翁岣呓虒W效率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習欲望
小學語文學習的前提是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所學內容,才能對知識點進行熟練掌握,靈活運用。所以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做到善于引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可以為每個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與思考欲望。在學習《孫中山破陋習》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在講述課文前向學生講述舊時“纏足”這一陋習的相關內容,然后向學生提問“纏足”應不應該被廢除,為什么要被廢除,激發學生的參與感。在新課教授完成后,可以進行更深一層的提問,可以讓學生思考舊時逼迫婦女纏足的原因,老師可以在一旁以問題的形式進行小小的提醒,問題可以設置成“纏足后會對婦女產生什么影響”“舊時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關系”等。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也加深語文課堂的知識深度,可謂效果頗豐。
二、強化主體意識 發展主體能力
新課改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教學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最為重要的是樹立嶄新的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個性。課堂是學生自主能動地學習知識的地方,而不是給學生“灌”知識的地方,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絕對主導型轉為引導型和合作型。總體來說,教師應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讀,少講;多情趣,少刻板;多民主,少特權。如在學習《蒲公英》一文中,遵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真理,我先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請四位學生分別飾演太陽公公、小降落傘、兩顆種子,另一人做旁白。其中,太陽公公“孩子們……生根長葉的地方”,小降落傘“放心吧……生長”,一顆種子“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另一顆種子“這波光粼粼的湖面……”,旁白負責文章其他內容。這樣將文章的理解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可以擺脫“老師講,學生聽”的局面。
三、展開想象 引入意境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各種形式的想象訓練。通過豐富的想象,使學生體驗到想象帶來的美的意境,讓他們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之中。我們從語文閱讀教學創新的過程中,體會到加強想象訓練的重要。教師引導學生在保持課文原文思想的前提下,把原文中某些精煉的文字或具體的內容,通過想象與聯想,拓展其內容,以豐富課文的故事情節和細節,從而使之更充實具體、生動形象。如《草原》一課相見的場面是這樣寫的:“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蒙古族牧民與作者一行人到底說了些什么,怎么說呢?這就為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在教學中,抓住這個問題進行想象訓練,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內容,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四、抓住“文眼” 組織學生朗讀、體驗、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因此,筆者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靠“潛心會文本”。即通過反復地讀,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讀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边@句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親挖掘時間長,挖掘的艱辛,永不放棄的信念,以及對兒子深深的愛等情感。筆者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領讀、引讀、組織學生有感情個別讀,把學生的感悟、體驗不斷推向文本,并且適時地設計了一個補充句子的練習: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在這36個小時里,他顧不上( ),顧不上( ),顧不上( ),甚至連( )都顧不上。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他心里反復念叨著的一句話是( )。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感悟,即使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的,又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和深加工;既使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學生心靈深處的話語,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這樣的言語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和精神的同步發展,達到了“訓練”和“感悟”比翼齊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