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升耀
隨著時代發展,教學任務的評估也變得更高,更強,新的課程標準強調了傳統教學中忽視的“學”的部分,讓“教學”變得更加有效率,更加完善,其強調學生在教學任務中角色的重要性,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師生結合,共同進步。應這一要求,導學法誕生,針對高中數學問題,導學法更加清晰明朗,以學生為中心。本文就這一話題做出思考與討論。
一、導學法應用 推陳出新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數學課本為中心,知識面狹隘,不注意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不注意其他方面的解析,忽視了學生的感受,而對于導學法而言,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只是一個輔助的角色,更多的任務都是學生自己承擔,自主探索,所有的教學任務基本上都是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的任務就是“導學法”中的“導”。那么,如何“導”呢?突兀地引出新的學習概念會讓學生們手足無措,這時候,教師應該借助以前所學,進行延伸和擴展,引導學生們探索新的學習方向,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步伐,帶動學生們。
例如,在進行到有關對數的章節時,教師就可以對以前的一元二次函數、指數等進行異同的分析,總結他們各自的特點以及圖線的大致走向等。對數函數的本質是什么,是學生們最好奇的部分,那y代表什么呢?從根本上來說Y就是a的多少次冪是x,是求解底數一定,值一定的指數的運算方法,最簡單得就像問2的多少次冪是64?所以y=log(2)64,y=6。從指數與對數的關系來看,學生們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對數,進而掌握對數,應用對數,了解不同對數模型的基本走向,熟悉地掌握,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數學的敏感度,加深對數學的感知,而不僅僅停留于認識和簡單記憶的階段,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網絡,在腦海中有一個關于數學的綜合體系,不會在考試時遇到與對數有關的但平時訓練沒有遇到過的題型就手忙腳亂,停滯不前。
二、導學法實施 合作探究
導學法的實施要依靠合作探究學習模式,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合作與探究,首先教師應該將學生們分組,并且注意自學素養好的學生與稍差一些的學生的配合,大家取彼此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的精華,棄掉糟粕,實現雙贏的局面。導學法結合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真正地確立了知識的主人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是學習的領導人,而非奴隸。大家取長補短,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自由發展,不再受到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不是主體情況的限制,真正的突破自我,發展自我,開發潛能。
例如,在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章節,關于三個基本定理,學生們就需要合作探究來證實。教師可以提問“如果一條直線上的兩點在一個平面內,那么這條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一共存在幾個平面?如果兩個不重合的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存在幾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學生們針對這種總結性定理的問題,需要盡可能廣泛的舉出適合的例子,所以教師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一起舉例,進行總結,爭取讓自己的結果更具有廣泛性與普遍性:“直線上兩點在一平面內,那么這條直線在該平面內;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兩不重合平面有一個公共點,那么它有一條過該點的公共直線”,可以通過舉反例對該結果進行否定,這就是合作探究模式,提高了學生們對課堂的參與度。
三、導學法效果 總結升華
課堂教學融合了知識的接收過程、信息的傳遞和處理過程還有數學問題的反饋過程等,因此,以總結歸納升華的方式結束一課時的數學學習過程,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按時做好學生學習的總結工作,既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動態,按需要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任務和教學進程達到有條不紊,在考試來臨之際能夠從容應對,而不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有效的總結升華主體仍然是學生,教師只是起到補充作用,引導學生們合作探究的基礎上以總結內容作為結束本課時的步驟,進行升華,爭取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集合間的基本關系,教師應該將各種集合的概念給各位同學,給出題目“已知集合A有n個元素,(n≥1),那么它有幾個子集,幾個真子集,幾個非空子集?”同學們先自主學習,研究課本例題,再分析集合的界限與關系,總結出自己的結果,然后同組成員彼此分享所學,大家暢所欲言,共同提高,根據帶有數字的而不是題目中的不確定參數n來找關系,總結探討,得出結論,知道這樣的非空集合有2n個子集,有2n-1個真子集,有2n-1個非空子集,教師最后進行補充,將升華后的結果展示給學生們看。這些結果經過自己和同學們的親自努力總結出來,不論經過多長時間,學生們一定記憶猶新,不會很容易就將結論忘記,并且也鞏固了總結結論的一些方法與模式,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自主學習基礎。
總而言之,這種問題導學法在高中數學課堂上的應用體現了高度的創新性,也充分地確立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提升了他們對數學問題探討研究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們的數學自主學習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