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晶
摘 要:語文的教學任重而道遠,“得語文者得天下”。面對這樣一個現狀,如何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而提高語文學習成績就成為語文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成績;合作式;閱讀
一、贏在競爭,合作式學習
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適當開展學習競賽,通過比較助長學習動力”是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成績的有效方法。教師有意識地利用和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精心設計和組織多種多樣的競爭,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參與度,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形成了在競爭中學習和提高的良好氛圍。
具體做法如下:全班按座位分為單位小組參與競爭,小組內每名成員得個人分,全組成員累計加分記小組總分。采取“個人我最棒”“小組我最棒”“我進步了”“班級為我驕傲”等多種形式,評出優勝組和每組的優秀個人,獲勝組內的每名成員和每組獲勝的個人,不但能得到物質獎勵,更能在班級事務欄內看到代表榮譽的獎狀。
語文學習中能利用這種競爭機制的有:語文的基礎實際識記,學生最初有熱情,還能背點,隨著量的增加,許多同學就會想要放棄。特別是重理輕文的學生。有了競爭機制的出現,即使有懶惰之人,迫于組內其他成員的壓力,本著為組爭光的心理,也都積極參與其中。每次競賽前布置一些內容,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背誦,有困難的同學,本組同學也會幫助督促,因此平時默寫全對的“個別幾枝獨秀”變成了“滿園的春色”。豈不讓人驚喜!
能在這種競爭機制中嘗到甜頭的還是語文課堂主戰場。初中高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已趨向于沉穩、獨立思考問題,不怎么愛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而語文課堂最忌諱的就是冷清,就是老師一人“表演”,這樣發現不了學生在思考中存在的問題,也就無從談起對于其答題思維的指導。有了競爭機制,大多數學生為了給組爭分,積極思考并踴躍回答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語文課堂上出現了“你爭我搶,敢于表達自己不同見解”的良好局面。作為教師的我,心中竊喜:“學始于思”,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代表著積極思考,而思考的背后不正是積極學習語文的一種體現嗎?
慢慢地我發現,學生在課間少了追逐打鬧,多了對語文的識記背誦;在課堂上少了幾分疲憊,少了幾分事不關己的表現,多了對語文學習的探究。以往很少學生問津的語文,居然出現了“門庭若市”的局面。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說的正是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二、語文閱讀教學法,加強訓練,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
閱讀是語文的一大塊難啃的骨頭,想要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過初一、初二的學習,學生對語文閱讀并不是一無所知,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和答題技巧,只是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是零散的、肢解的。因此初三一年進行專項閱讀推進。按文章的體裁,將閱讀分為幾大塊,每個閱讀塊中再進行相應的分項訓練。如議論文閱讀塊中包含論點的提取概括、論據的判斷、論證方法的作用、論證思路和論證語言等幾大專項,讓學生對于每種文體的每種題型的答法形成一個系統化的體系,即明確每種文體考什么和怎么答。
初三上學期主要是完成教材的講授,主要是合理整合教材。如在第一單元寫景抒情散文的講授中,講每篇文章前,都有一個對已學該種文體文章的前測小練習,明確考什么,再講授本課體會學什么,講完后再找一篇中考該文體的類似文章作為后測加以鞏固。整個初三教材講完后,讓學生對于中考必考的幾大文體有了一些感知。但是學生對以上的教學只是明確了考什么的題型,至于具體答法還是撲朔迷離的。在這個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將其付諸實踐:將《中考復習指導》(任何一本按文體分類的練習冊都可以)引入課堂,但對于它的使用,是每講完一個專項題型,在《復習指導》的閱讀篇目中,勾畫出與此相關的個別題,進行補充訓練,讓學生明確答題技巧,即怎么答。而這些環節都是在課上45分鐘內完成的,向45分鐘要效率。每在課上布置一道題,學生當堂完成,我走下去看每一個學生的答題過程,并及時糾正。講評時把學生所答的幾種典型答案公示出來,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判斷哪個答得正確,哪個答得標準。
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語文的閱讀更要求如此,要讓學生在訓練中掌握答題技巧,強化訓練才能對所學的答題技巧進行鞏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應該是初三語文閱讀指導的核心。這樣的分版塊的教學,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是潛移默化的。避免題海戰術,不要拿來一篇閱讀題就毫無目的地讓學生去做,針對這節課要完成的一個或幾個訓練點,之前教師必須對練習進行精挑細選,所選的題對于本節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陋的做法,但學生層次不一樣,學情不一樣,可能方法也就千差萬別,但是語文的教學探索是無止境的,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林晶.淺談“如何提高語文學習成績”[J].赤子(中旬),2014(1):164-165.
[2]陳永華.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J].成功(教育),2007(2):56.
編輯 李建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