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良
【摘要】詞語是構成句子的重要組成部分。詞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組成部分,它更是閱讀與寫作有效開展的基石和先決。因此,就需要教師專注于詞語的教學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在閱讀、語言和寫作方面的能力。有了好的詞語根基,學生就會利用各種學習方式來了解詞匯,是小學語文教學重點訓練的課題,在教學中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高年級詞;詞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詞匯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有的是通過語文課堂上的實踐來實現的,有的是通過自身的課外閱讀得到的,所以,在高年級進行詞語教學是不可小視的。教師要依托不同的主題、詞語的不同功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等選擇適宜的方法開展詞語教學,讓詞語教學有新的突破
一、結合課文,使詞語的含義更加透徹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仔細斟酌、比較,品味課文用詞造句與作者表情達意的微妙之處,才能讓學生沉浸在充滿人文精神的知識海洋里,享受語言文字蘊含的無盡魅力,尤其是對文章關鍵詞語的解析,更是起到以點帶面,牽一“詞”而動全“篇”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時,讓學生盡可能從特定語言環境的文字中找出詞匯的意思,“聯系課文字”或“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如在學習《觸摸春天》這篇課文時,其中就“張望”這一詞,就詞論詞,學生都會理解這一詞的含義,可用在該文章中學生就不明白“張望”內在的含義了,這一詞在該文中不但反映了盲童安靜對蝴蝶的眷戀和依依不舍,還表達了盲童安靜向往自由,關愛生命的那種情懷。
二、創造適宜的問題情境
我國的漢語富有較強的形象性,看似一個簡單的詞語,背后卻蘊含著深層的遐想空間。鑒于此,教師可以積極運用學生的生活體驗,用語言來增加詞匯的想象,通過激活外觀展開遐想,直至理解透文本的內容。如在學習《廣玉蘭》一課時,為了便于引導學生更好地明白“密集油亮的綠葉終年不敗,始終透著生氣,透著活潑”這一段話的深層含義,我就“終年不敗”這一關鍵詞開始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這些綠葉在什么時候會散發出生機,流露出活潑呢?”學生廣開言論,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人說:“在溫暖的春天。”有人說:“在炎熱的夏季。”也有的說:“在寒冷的冬天。”結合學生的結論,我進行了匯總:“同學們說得對,不管是哪個季 節,或者是什么時候,寬闊的木蘭綠葉一直保持活力的痕跡,顯示出一種活潑,“終年不敗”就是這樣。閱讀到這里,你是怎么看待廣玉蘭的?學生A說:“廣玉蘭,具有強勁的耐性真強!”學生B說:“廣玉蘭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通過這種想象力的恰當運用,不僅增強了學生理解詞匯的能力,也讓學生在自然、生動的語言活動中更加深了文本內容的理解,可說是事半功倍。
三、用心感悟,理解話語
語文的教學應貼合人類語言的特點,教學目標應遵循人類言語的規律。借助于文字的幫助,能夠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依托課文,結合課文內容,相輔相成,使得學生更好地將詞語與課文融會貫通。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明天,我們畢業》中的第五自然段時,有這樣一段話:“在我們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樹,你是海洋。”聯系上下文,弄明白為什么將老師比作“天使,大樹,海洋”。新課改所倡導的是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通過讓學生觀看教師的日常工作概況,讓學生講述自己知道的有關教師的感人事跡;在學習本課后,讓學生誦讀有關敬仰、贊美老師的詞語;最后在離別時,學生真誠話別的流露,反映了學生的主體情感,又增強了他們的語言交流能力。
四、理論聯系實際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要做到語感敏銳,不能單靠對語言文字的琢磨,而是要讀的語言文字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聯系法能夠打破文字、詞語的限制,克服孤立、片面識字學詞的缺點,幫助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如在《姥姥的剪紙》一文中,有一個詞“熟能生巧”,借助查閱字典,學生就能找出這一詞語的意思,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真正領會了它的意思。因此,要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去理解,比如手工活、上街購物、騎車等,知道練習多了,就能熟練掌握技巧了。
五、結語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務實教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語言并能進行溝通。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讓學生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體驗去體會、感悟課文,探究詞語,彰顯人文性,使詞語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正云.綻放詞語教學的魅力[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0(9).
[3]薛法根.薛法根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編輯:郭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