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青霞
【摘要】初中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筆者結合平時工作實踐,談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情況不是很樂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令人擔憂。學科教學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隨著社會的變革與學校教育形勢的變化,當前校園暴力事件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相對過去更為突出與嚴重。一般學校都會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當作班主任、專職心理教師的職責,而從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與特點看,各學科教師也承擔著重要的職責。《語文課標》教材編寫建議指出:“教材應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材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綜上所述,語文課程的核心理念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在此筆者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的放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巧設課時目標,培養積極情感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課,它和人類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學科本身的人性與靈性,為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課本中所折射的自然與社會美能讓學生認識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古詩詞的學習能讓學生不斷去品味與仰慕圣賢之道,受到思想與心靈的凈化。名著導讀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起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觀。課堂上,融洽、活躍的氛圍又能不斷向學生傳送正能量,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又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人文素養得到提升。
比如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是李白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時的心情抒懷,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情感跌宕起伏,感染力極強。課程指導中有這樣的表述:“朗讀應該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能作客觀評價”,這樣在執教這篇課文時,設定的教學目標有:(1)體驗詩歌的音韻美,感受詩人的情感變化;(2)推知詩人的復雜心境,了解詩歌的表現手法;(3)感悟詩人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情感,獲得精神啟迪。
上述目標是層層推進的,具體教學中,我非常注重讓學生去體驗,事先設想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誦,體驗詩境之美,并體驗詩人錯綜復雜的心情,促進朗讀的時候做到有聲有色。通過讓學生在合作中解決對文本理解的困惑,在誦讀中展開審美的聯想,在不斷的聯想中促進體驗的形成。
二、現實碰撞文本,塑造健康價值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校園暴力事件不斷被媒體曝光,其實很多學生并非是簡單的道德問題,由于社會、家族不良影響,加上主觀心理發展上存在的缺陷,導致部分學生有嚴重的心理問題。而現行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蘊含著積極陽光的心理品質。比如學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生可以被自強不息的小姑娘所震撼,從而學會勇敢地面對生活與學習上的挫折,勇于去承受磨難,砥礪成長。再如我讓學生討論魯迅先生為何要棄醫從文,可以感受到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愛國熱情,而且還包括他那種積極的人生觀與理想與信念。課后,可以讓學生寫寫讀后感,要求學生結合文本閱讀談談感受,在談感受的過程中,讓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思想的引導,防止局限于文字,忽視了價值觀的引導。寫讀后感的過程,就是學生展示自己內心與教師進行心靈交流的過程,這對促進學生不良心理的改變不但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效。
三、挖掘課程資源,進行感恩教育
現在的“○○后”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傳統錯誤育人觀念與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在學業上承受了過大的壓力,在生活上無法自理,而且他們中大多存在著冷漠、自私等不良品質。思想品德課上,很多教師會對他們大談共產主義信仰,有的甚至只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共產主義,情感的引領幾乎沒有,這樣的教育又怎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印跡呢?事實上,他們連培養他們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連幫助他們的老師與同學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怎么能乞求他們能夠樹立共產主義信仰,具備社會主義道德呢?因此,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木蘭詩》中的花木蘭能忍受軍營之苦,替父從軍,從中表現了對父母的孝道。朱自清的《背影》中那段“望父買橘”的描寫,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父愛如山,從而懂得感恩父母。
四、借助課堂扮演,學會人際交往
正是因為獨生子女成長于眾星捧月的環境,他們在家庭中缺少同齡人的陪伴,他們無法獲得全面的人際交往技巧。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這方面的文本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適應與人際交往方面的引領。魯迅的《社戲》中,“迅哥”作為一個城里人,卻對農村的環境充滿了興趣與向往,能夠很快地和鄉下的孩子融洽相處,而且在與鄉下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學到了勤勞樸實、不服輸的優秀品質,可見“迅哥”有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在《孔乙己》中,學生要面對一個熱衷考試、清高自傲的孔乙己與自私自利、冷漠而又麻木的看客,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對當時的病態社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還可以從中懂得如何去同情與幫助窮人。在語文教材中,這樣的資源非常豐富,如果教師有這方面的意識,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情感,學會積極大方交往是非常有益的。
總而言之,結合語文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還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變得人性化與生動化,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還能做得好,真可謂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另外,如果語文教師能關心學生的內心,這將大大促進師生關系的優化。關系好,學生在課堂上自然能如沐春風,教學才能富于詩意,課堂教學才能如魚得水!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