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職精品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職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趨勢和意義,提出要利用精品課程建設的契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師梯隊;以國家級精品課程為榜樣,科學建設教學內容,合理編排課程結構;利用教育信息化技術,改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條件,從而推進中職精品課程建設。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中職學校 精品課程 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B-0039-02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世界各國推進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和變革的必要途徑,教育信息化也因此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16 年 6 月,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形成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與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形成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使教學個性化、管理精細化、決策科學化。根據《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及教育部關于《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的文件精神,全國高職院校進一步提升精品課程建設,有力地推動了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保證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在此背景下,中職學校也紛紛積極探索,將建設精品課程工作作為學校提升辦學內涵和教育質量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教育信息化是指以現代信息化技術為基礎的新型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管理、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評價和教育環境等一系列內容。教育信息化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計算機化或網絡化,它是一個關系到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在現代信息技術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每個學校衡量自身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如何讓教育事業成為信息社會的領航者,而不是追隨者;讓每個中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成為信息時代的弄潮兒,而不是新時代的“文盲”;讓每個教師成為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嫻熟的信息技術的運用者,而不是落伍的時代棄兒;讓各個學校成為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的合作者,而不是閉門造車的孤膽英雄,這是我國教育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為了積極應對這一挑戰,各個學校紛紛展開了不同層面的規劃與建設,其中精品課程的建設和推廣應用,有力地推進了課程建設的整體優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質量。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職精品課程的建設和研究,是應用教育信息化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從教師隊伍、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管理五個方面進行研究,最終將不同類別的課程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再以網站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以豐富學生的信息通道,幫助學生以更立體的方式進行學習,并動態地掌握專業知識的最新發展,這是中職教育深化教學改革、堅持內涵發展、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的有力舉措。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職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
精品課程建設是我國教育事業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自 2003 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來,全國高等院校紛紛啟動精品課程建設,極大地推進了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2011 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建設 1000 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 5000 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旨在“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和普及共享,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由此吹響了新一輪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號角。在此背景下,中職學校也積極探索,將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作為學校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但中職學校由于教學條件、專業培養目標、辦學特點等均與高等院校有著極大的差別,幾乎都面臨著經費來源、知識產權保護、網絡技術支持等問題,因此中職的精品課程研究水平遠遠落后于高等院校,對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職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成果很少。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職精品課程建設的意義
在世界教育信息化進程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做好中職精品課程建設與研究工作,對促進中職學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打造高水準的教師隊伍。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只有成功地組建一支教學水平高、綜合素質強、人員結構合理穩定的人才隊伍,才能保障精品課程的穩健建設,并通過教育信息化部分實現科教興國的戰略目標。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我國中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的相關政策法規。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響應,積極推行了形式多樣的教育信息化的實踐,在課程與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二)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和共享。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特別是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手段,可以實現精品課程的共建與共享,有利于教學資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示范性和輻射性是精品課程的重要特性之一,(下轉第46頁)(上接第39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的精品課程,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共建和共享,讓教師和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并能積極推進中職學校信息化教育的進程。
(三)提高資源利用率。精品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的免費開放,能有效地擴大受益群體,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為個體終身學習提供機會,并利于實現教育的民主和公平,從而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建設策略
(一)利用精品課程建設的契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師梯隊。教育是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途徑,而教育的振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水平。精品課程建設是一種系統而持續的行為,其支撐條件首先在于教師的實力。因此,要把建設高素質的課程與高水平的教師建設結合起來,利用精品課程建設的契機,在推動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逐漸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師梯隊,并使這支隊伍成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主力軍。
(二)以國家級精品課程為榜樣,科學建設教學內容,合理編排課程結構。對于精品課程而言,課程本身的內容形式及學術價值,決定著精品課程的質量。現代中職的職教理念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發展技能為核心”,因此,要以培養目標來選擇課程內容及呈現形式,并合理編排課程結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職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根據就業需求,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則,科學選取教學內容,合理編排課程結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有效整合,借助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將教學內容合理整合并有效呈現出來,反映出最新的崗位技術,將其內容體系與現行的國家執業資格標準相融合,保證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的無縫融合,并向國家級技能考核標準看齊,力爭做到“兩接軌”,即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相接軌,與國家執業資格認證相接軌,形成專業性強、職業特色突出、信息化技術明顯的綜合課程體系。
(三)利用教育信息化技術,改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條件。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精品課程的重要標志。根據中職教育培養目標,選擇適合新時代中職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以教會護生獲取知識的思維方法,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教育目標。教學條件包括教學資料、網絡環境和實踐條件等,精品課程在教學資料方面要求選用優秀的教材和豐富的參考文獻、習題等;網絡環境方面要求網站能及時更新,擁有良好的運行機制以方便下載、評價等;實踐條件方面要求實踐環境有利于開放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建設起來的精品課程,能改善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全面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德亮.黎加厚博士談教育信息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2(1)
[2]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S].
【作者簡介】黃自燕(1981— ),女,廣西藤縣人,梧州市衛生學校講師。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