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紅玲
[摘 要]童話是學生喜歡的一種文學樣式。目前的童話教學,教師不能從學生的心理訴求展開教學設計,而是強調所謂的知識學習、思想滲透,導致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的熱情嚴重受到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觀照兒童心理訴求,注重學生的個性認知建構,創(chuàng)設多元的演繹情境,以提高童話教學實效。
[關鍵詞]童話教學;策略;個性;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28-01
小學語文教材中童話占有一定的比重,它能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為兒童的成長帶來新的視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將童話故事當成一般記敘文來教學,一味要求學生掌握字詞句等知識,甚至給學生灌輸思想。這樣,忽略了童話的文體特征,極大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糾正童話教學的錯誤勢在必行。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觀照兒童心理、注重個性解讀、展開演繹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條件。
一、觀照兒童心理訴求,擺脫思想教育的束縛
小學生對童話故事有特殊的敏感性,因為他們都是在童話世界中長大的,對童話有著最為美好的記憶。當教學童話時,學生會主動地展開閱讀。但在一些教師看來,每一篇童話故事都不僅是故事,而且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要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這樣教學的后果是比較嚴重的。閱讀時,學生要戴上某種“有色眼鏡”,造成了閱讀的困惑。
例如,教學《誰的本領大》時,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內容。學生聽說要講故事,頓時有了學習的興趣,都積極展開學習活動。很多學生自愿講給同桌聽,課堂學習氣氛很熱烈。這時,教師進行引導:“太陽和風比試誰的本領大,就像兩個小朋友一樣。在讀的時候,要用不同的語氣來展現(xiàn)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學生隨即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講述。當學生對故事內容比較熟悉之后,教師又提出思考問題:“這是寓言故事,自然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你認為是什么道理呢?”學生又是一陣熱議。有的學生認為:太陽和風都認為自己的本領大,但經過比試才發(fā)現(xiàn),原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需要正確地看待別人。也有學生提出自己的獨到理解:人必須謙虛,任何時候都不能看不起別人,更不能用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并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故事,能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掌握故事情節(jié)后展開思維訓練,符合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教師沒有進行大幅度的思想教育,這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二、注重個性認知構建,擺脫知識灌輸?shù)鸟骄?/p>
童話故事學習時,學生確實要掌握一些知識內容。但如果教師只是強化知識學習,而忽視其他因素滲透,童話教學就成為知識灌輸課,學生難以展開個性化閱讀學習,他們的認知構建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要解放課堂,讓學生自由閱讀,允許有不同的理解。正如人們所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這樣才能體現(xiàn)童話故事的真正魅力。
如,蘇教版的《蝸牛的獎杯》是一則童話故事。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預習檢查,抽查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情況,效果很好。于是,教師進行導入:“蝸牛身上背著一個龐大的殼,行動很不方便。這個殼原來是蝸牛獲得的獎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聽老師讀課文。”接著,在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時,教師提出學習要求:“讀課文三遍,說說你都獲得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并進行課堂討論。成果匯報時,學生踴躍參與。一個女生很有條理地說:“這是一個童話故事,告訴我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要有進取精神,不然就會像蝸牛一樣爬行。”也有學生有不同的看法。
教師對學生的不同見解進行評價,肯定他們積極思考的精神,這樣使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高漲起來。
三、創(chuàng)設多元演繹情境,避免陷入思維的模式
童話故事帶有情節(jié)性、情感性,學生對故事的人物和情節(jié)有特殊的認知興趣。因此,教師要擺脫一般課文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演繹機會,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獲得學習體驗的機會。
例如,在《狐假虎威》的教學中,教師先簡單地介紹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展開自主閱讀,整體感知課文;然后讓同桌分別飾演老虎和狐貍,在課堂上展開表演。為提升表演效果,教師進行引導:“老虎是獸中之王,說話語氣自然是很霸道傲慢的;狐貍比較狡猾,模仿它需要體現(xiàn)他的本性。”課堂表演開始,學生非常投入,課堂出現(xiàn)陣陣歡笑聲,教師對此進行了積極的評價。
教師設計課堂演繹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教學效果顯著。課堂教學有很多環(huán)節(jié),只有優(yōu)化設計,才能確保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走出童話教學的誤區(qū),回歸童話教學的本真,為學生展示童話的魅力,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這應該成為童話教學的重要共識。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