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
[摘 要]新課標首次提出了“非連續性文本教學”這一概念,但當前的閱讀教學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針對非連續性文本,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教學資源,基于課標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基于文本特點選擇閱讀策略,基于目標預設安排教學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從中獲得方法、形成能力、養成習慣,為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奠定基礎。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策略;教學目標;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42-01
語文新課標首次提出了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目前,很多教師雖有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意識,但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加之缺乏這個方面的理論指導,導致教學發生錯位,把它當作連續性文本進行分析。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根據具體案例談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教學目標要基于課標要求
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內容與目標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其中的“簡單”一詞,主要是指信息比較明確、圖標比較明了的基礎性非連續性文本。這一類文本的教學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低,基本還是對圖文內容的理解。因此,對蘇教版每冊教材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習,其目標則不能簡單地確定為“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插圖,并準確表述其內容”,而是從解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出發,結合知識與能力進行綜合制定。一是知識,即“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圖文,認識到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二是能力,即“結合自己實際,明確具體的培養方向”。
再比如,對蘇教版四年級的《藥品說明書》一文,有的教師按照傳統的模式進行教學,即創設情境—整體閱讀—交流寫法—隨文練筆等。這是把它作為一般的連續性文本進行閱讀,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這種定位在方向上是錯誤的。教師應對這篇非連續性文本進行認真解讀,根據課標要求展開教學。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感知內容;再比較閱讀,滲透方法;最后拓展閱讀,活用方法。這種教學策略才是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策略,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閱讀策略要基于文本特點
從本質上講,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還需要結合文本特點進行。不同的文本,應采取不同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取得實效。
還是《藥品說明書》一文的教學為例。要真正挖掘這一文本的教學資源,就要充分發揮文本的例子作用,引導學生從中掌握閱讀策略,并運用在其他相應文本的學習中,讓學生逐步形成閱讀能力。這種由幫到扶再到放的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指導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方法,也有利于其學習習慣、方法的培養,便于讓他們學會學習。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說明書,了解說明書的條目;然后,根據問題了解“主要成分”“生產日期與有效期”等重要信息;接著,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概括其閱讀方法;最后,選取幾份說明書,如《止咳糖漿說明書》《美林說明書》等,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比較閱讀,提取有用信息。這樣從文本例子到課外拓展,從單篇到多篇,從學習方法到具體運用,學生圍繞“找出重點信息”這一目標不斷地進行實踐,為學會方法、形成習慣創造條件。
由于非連續性文本的類型特別豐富,因此在閱讀策略上也應有所差異。比如,針對圖文結合類非連續性文本,其閱讀策略是先讀文字,再讀圖示,最后圖文對照閱讀;對圖表類非連續性文本,則要先看圖示,再引導學生比較數據,最后分析得出結論。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閱讀策略,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采用。
三、教學過程要基于目標預設
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法。每一課的教學,從本質上講是不斷追求目標達成的過程。這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具體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并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如,蘇教版每冊開篇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連續性文本。從頁碼上來看,有3~5頁;從課時上來看,一般每一習慣都安排2~3個課時。整個小學六年,有12個習慣,教學大約需要30個課時。這么多教學內容與課時,編者是想告訴教師,學習語文需要始終把習慣放在首要位置。
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插圖上的做法與文字提示,理解相關習慣的作用與做法,讓學生自覺模仿與運用。從這一目標出發,具體的課時要具體安排。第一課時應著重觀察插圖,聯系學生實際,明白方法;第二課時,可以放到期中進行教學,重點是對學生的落實情況進行對照,表揚先進,提醒存在問題的學生;第三課時可以放到學期結束,引導學生進行總結,鼓勵學生,重在堅持。
對學生來說,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更多源于他們生活,因而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進行。這樣,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活躍課堂氛圍,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總而言之,對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教學資源,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有機拓展,讓學生從中獲得方法、形成能力、養成習慣,為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奠定基礎。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