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琳
[摘 要]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隨文識字作為一種簡便易行的識字形式,可以把生字的音形義以及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真正提升識字效果的目的。在隨文識字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從“在勾畫圈注中初識字形;在隨文閱讀中了解字義;在隨文讀寫中運用提升”這些方面展開教學,以真正提升學生識字效果。
[關鍵詞]低年級;課堂教學;隨文識字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95-01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在傳統的識字教學中,教師總是先把這節課要學的生字羅列出來,專門用一節課來指導學生識字、寫字。這種單一的識字形式由于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學生即使認識了許多生字,卻也不一定會用,因此,隨文識字就顯得尤為重要。何謂“隨文識字”呢?所謂隨文識字就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主動參與識字過程,進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真正獲得對生字音形義的感知與運用的一種識字方式。這種識字形式可以把閱讀與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教學目的,進而真正起到提升識字效果的目的。下面筆者主要結合實踐就隨文識字的具體策略進行探析。
一、在勾畫圈注中初識音形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識字教學中也是如此,在學生閱讀課文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邊讀課文,邊用筆圈畫出本課的生字詞,然后再進行音形對照,在遇到這些生字的時候,有意識地多讀幾遍,力求做到讀準字音,辨清字形,至此,學生已經完成了隨文識字的第一步。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秋游》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先自讀課文,然后邊讀邊借助課后生字表把這一課中要認識的生字圈出來,最后再把這些生字多讀幾遍,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把這一課中需要掌握的生字“凉、老、師、郊、望、兔、追、逐、喊”用圓圈圈出來,再把需要認識的生字“綿、稻、粱、滾、逮、嗓”用橫線畫出來。在這些做完以后,教師并沒有讓學生止步于此,而是就這些生字讓學生讀準字音,并且結合每個生字的構造想想這些生字是哪些部分構成的,并想想采取怎樣的方法記住這些生字才最為合適。如此一來,可以使學生對生字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與認識,從而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在隨文閱讀中了解字義
隨文識字的另一主要特點就是識字與閱讀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當遇到學生所學到的生字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了解生字的意思,如此教學,必然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有效提升識字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雨點》一課時,課文主要講了雨點落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樣子,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最后一句話中“雨點落在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躍”“海洋”“躍”都是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生字,在學習“海”“洋”兩個字時,筆者主要采取了讓學生借助已有知識經驗自主結合課文學習生字的方法。但是,“躍”字就不一樣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躍”這個字的意思。在教學的時候,筆者首先讓學生多把這個句子讀幾遍,然后再結合課文插圖中小雨點落在海洋里的樣子的姿態讓學生理解“躍”字的意思。如此一來,結合文本語境,學習生字,學生的體驗感受更深刻,對于所學生字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顯著。
三、在隨文讀寫中運用提升
學以致用。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識字教學的最終目標指向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熟練地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課文的特點,在學生隨文讀寫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生字,這樣教學,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中,不僅鞏固了學生對生字的認識,而且提升了學生的運用能力。
如在蘇教版語文《狐貍和烏鴉》一課時,課文主要講了烏鴉的肉被狐貍騙走的故事,從而教育學生懂得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這一課需要學生掌握的生字主要有“棵、叼、肉珠、轉、陪、臉、痳、差、剛”這些。在教學時,為了避免學生機械抄寫詞語的識字方法,在教學完課文以后,結合課文內容,筆者設計了一個讀寫結合活動,就是讓學生以“肉被騙走以后”為題結合自己的想象,續編寫一個小故事,如果遇到上面學過的生字時,就一定要用學過的字來寫,如此教學,學以致用,有效促進了學生識字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采取隨文識字的形式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識字難度,而且還可以把閱讀與識字,識字與運用等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的識字過程顯得更加銜接自然,效果顯著。因此,在識字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引領學生隨文識字,避免把閱讀與識字孤立開來的教學做法,并且注重對學生識字過程與方法的不斷優化,長此以往,學生的識字能力必然會得到極大提升。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