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根
【摘 要】高中化學探究性教學最為關鍵的環節自然是問題的選擇與確立。問題不僅僅是課堂探究主要研究的對象,它更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化學概念、規律等科學知識。因此,教師應基于學生主體進行問題的科學探尋與確立,以促進學生探究活動目標的順利達成。
【關鍵詞】高中化學;問題;設計
高中化學探究性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實施的推進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關注。探究性學習只是學習方式上的改變,探究的內容還是立足于課本知識的。對于化學探究性教學來說,問題的設計是其最為重要的出發點、關鍵點以及落腳點,科學合適的問題的設計等于化學探究教學著力點的精確選擇,也是學生進行化學探究式學習的關鍵點與主要內容。
一、從課程三維目標出發進行問題的設計
青年教師培訓以及基本功比武中這樣的題目都是常見的:通過高中化學國家課程相關內容的學習,請設計一課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案并寫出此教案的設計分析。科學探究思想是大部分教師在進行教案的具體設計時都會考慮的,不過也有教材與課程標準的要求被忽略的現象。主要表現為:第一,問題的選擇與教學重難點不一致,說明了青年教師在問題的確立上比較盲目與隨意。第二,問題的選擇跳出了課程要求的范圍,說明了青年教師在問題的確立上沒有深入地進行挖掘和理解。教師進行所有的教學活動都不應該脫離教材與課程標準所設定的要求,化學基本概念、規律以及應用等核心理論與重難點是化學探究性教學首先必須關注的,如果脫離了這個范圍,教學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教師進行探究性教學時不僅僅要使得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清晰、明確,還應該使得教材與課程標準在不同學習階段都能明朗化。所以說,課程標準的知識與技能層面固然是問題確立與設計應該關注的內容,但適當地拓展視野、放寬角度也是問題確立與設計時應該考慮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得問題的確立與設計符合課程目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要求,才能使得探究內容的教育功能與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與發揮。
二、從課堂的整體性出發進行問題的設計
部分教師存在教學設計中探究內容越多越能展現出課堂探究效果的錯誤觀點,有的對于探究環節的設計更是機械的套用,有的教師著力探究的內容過于簡單,有的教師忽略了實驗的探究價值,有的教師不重視問題精心設計的環節。事實上,從局部到整體的探究性教學是最為常用的,當面對同一個探究內容或者項目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或者根據不同的側重點進行探究。在某些要素的探究上往往采用局部探究的方式。比如實驗信息的分析與解釋可以重點運用類比、歸納、概括以及綜合等方法來得到合理的結論。學生探究能力的逐步養成與發展離不開教師每一個階段具備螺旋式上升梯度的探究方案,以及整個方案的切實推行。
以“過氧化鈉化學性質”教學為例,首先,演示對比性實驗:給小燒杯加入少量的可樂,實驗1:將一小團脫脂棉放入其中,觀察不到特殊的現象;實驗2:將包有少量固體過氧化鈉的脫脂棉放入其中,觀察到脫脂棉立即燃燒起來。隨著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對比,問題自然生成:實驗2中的脫脂棉為什么會燃燒?發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引導學生結合實驗現象進行合理的猜想與假設,如此一來整節課教學的主線凸顯,進程有序。
三、立足學生最近發展區進行問題的設計
有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往往會忽略學生主體和學生認知最近發展區的考慮。實際上,探究教學是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所進行的主動建構知識與提升能力的過程。因此,化學探究教學應該關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進行問題的設計。這是因為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有很多可供教師與學生提取的解決問題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往往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一定的挑戰,探究欲望也由此得到更深層次的激發。教師也可適當拆解相對難度較大或者比較復雜的內容,然后再將這些內容分步驟呈現給學生,使得學生探究過程中的思維不至于混亂。
四、立足錯誤進行問題的設計
化學探究內容涵蓋的范圍不僅僅包含新概念的意義建構,新舊概念沖突以及之間的轉化和認知結構的重組也都屬于探究的范圍。概念轉變一般是原有觀念或者經驗受到新觀念或經驗的影響之下發生的。整個過程不僅僅是錯誤概念的轉變,同時發生的還有新概念的建立與同化。不過,錯誤概念也往往并不是簡單意義的認知或者記憶的偏差,很多時候與日常生活經驗是緊密聯系的,而且一般還很頑固和普遍并與科學概念體系無法融合。而令學生能夠轉變概念的有效途徑之一便是探究教學了。因此,化學探究教學中問題的選擇上教師也應該對錯誤概念進行關注,并在其中著力尋找出可以設計的問題進行精心的思考、設計與實施。不過,有時候錯誤概念還是比較隱蔽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多觀察與診斷,找出這些隱蔽性的錯誤并為問題的設計提供參考。
當然,“錯誤”也不僅僅是學生的錯誤,亦有可能是課堂的意外生成,以探究“二氧化硫的有關性質”為例,按理說“向SO2水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觀察不到現象”,但是筆者有一次上課,就該實驗步驟實施后“錯誤”出現了,向SO2水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時就能夠觀察到“白色渾濁”,筆者由此出發,設置問題:觀測到的“白色渾濁”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會產生白色渾濁呢?隨著問題的鋪展看似偏離了原先設定的教學方向,但課堂變得更真實,探究變得更深入,最終同樣回歸到了“二氧化硫的有關性質”這一核心內容上。
總之,不管教材的內容作如何的改變,化學教學中問題的選擇一定要考慮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思考、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及學生智力與非智力潛能的盡情挖掘,只有這樣處處為學生著想,學生才有可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