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什么是歷史研究方法的追問要追溯到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的爭論。本文將在梳理不同時期史學方法產生的背景與其具體研究方法,結合相關史實進行描述,并對不同時期的歷史研究方法進行總結比較,分析其存在的可取之處與缺陷。并對歷史研究方法的成就與創新及其對史學的重要意義作簡要總結。
關鍵詞:歷史研究方法;科學;藝術;思考
1 歷史研究方法的含義
什么是歷史研究法呢?英國史學家斯科特曾為史學方法做了一番解析:史學方法包括: 確立真實與或然以探究過去的真理,?批評確立真實與或然的證據,將相關證據逐一比較,?個性與動機的推斷,④嚴格的紀年,關注事件結局,⑤分析原因,⑥避免以古鑒今的謬誤,⑦從當事人看待往事,以后人觀點衡量往事,⑧了解歷史人物行為的哲學基礎,⑨敘事⑩鑒定的良好習慣的學習。我國歷史學者杜維運對史學方法下的一個簡單定義倒是更讓人一目了然:“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法,是所謂史學方法。”這也是筆者所認同的一種通俗易懂的理解含義。
2 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之爭
(一)歷史背景
從19世紀初葉到20世紀末,這其間學派林立,理論叢出,史學的黃金時代,繼之以歷史虛無論的猖獗,史學出現危機,歷史瀕臨死亡,令歷史學者無不為之側目擔心。自然科學在19世紀得到充分發展,為嚴肅的歷史學術的形成提供了諸多科學依據,隨著科學治史方法的流行,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之爭,乘勢而起。當時贊同歷史是科學的史學家,認為“歷史是科學不多也不少”。“歷史不是文學的一支。歷史的事實,恰如地質學或天文學的事實一樣,能為藝術提供資料。”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信歷史是科學,形成了一種普遍風尚。正是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科學上一套精密的方法紛紛被運用到歷史研究中,近代史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二)相關歷史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方法,主要表現為史學家搜集盡可能多的史料,從搜集齊全的史料中,得出結論。歸納方法應用到歷史研究上有其必須恪守的五大原則。一是歸納史料的時間:愈長愈好,所得結論愈精確。二是史料選擇的標準是愈原始愈好。在此強調的是原始史料的重要性和真實性。三是得出結論,這是使用歸納方法的預期目標。結論的新穎與精確往往背道而馳,史學家不能為滿足心理上的愉悅而忽視了結論的審慎性。四是憑史料得結論,證據愈多愈好。證據多到什么程度為理想,沒有絕對的標準。五是尊重反證,一條反證可以否定數條、數千百條正面證據,這要求我們要積極歸納與正面相反的證據來提高我們得出結論的真實性。
比較方法是史學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史學家(學者)在應用歸納方法的同時,要充分運用比較方法以發揮其魔杖效應。比較方法在歷史研究法中的運用,首先從比較史料開始,雖然不同的史料比較起來,過程很單調刻板,但比較方法的神奇作用也因此得以顯現。史料的比較,是比較研究的初步,進一步富有積極性與活潑性的比較是將歷史上所發生的種種現象加以比較。史學家于應用歸納方法與比較方法以后,必須繼之以綜合方法。零亂浩繁的史料歸納后,想要看出新義;錯綜分歧的眾說比較后,想要判斷自己的看法,都需要借助綜合方法。首先,綜合方法從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開始,以前人的成果為基礎,輔之以卷帙浩繁的原始資料,歷史的新壯觀才會出現。綜合方法發展到極高峰,便是博覽通觀。從博覽到通觀是高度的綜合,是對對期間各種紛繁錯亂關系的精確厘清,是已有資料的了然于心。
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有很多爭論,在我心中,我想,它兼具二者,應為昭然若揭之事。其實厭倦爭論的主要理由,無非是基于一個不爭的事實——歷史是科學也是藝術。在爭論趨向調和之際,歷史的研究方法自然而然的也得到了擴充,文學上的方法和技巧被更多的運用到歷史研究中來,從而拓展和豐富了歷史研究的方法論。歷史是科學還是藝術的爭辯,帶來的一項歷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的中性的結論,在歷史研究領域并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不失為一個理想的結果。因為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術,它包括任何學術,因此研究歷史所要運用的方法就需要包羅萬象,觸類旁通。而科學方法與藝術方法的結合正滿足了歷史研究的需求。
3 史學方法的承舊與創新
歷史的珍貴,不在新舊,而在良劣。良史雖舊,亦能傳世。劣史雖新,將如朝露。史學方法應用到歷史研究上亦然。新史學方法能增加歷史研究的長技,卻不是獨一無二的方法;舊史學方法雖成為過去,而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史學方法有助于史學家,在于其承舊與創新上。前代史學家利用經驗所創作出的有效方法,使用了很久需要創新,而新創的方法,與舊的方法可以就其相似之處,互補之處并存,互相補充。
傳統史學方法中的科學方法、藝術方法和后來新歷史時期的新史學方法,在具體運用過程中仍有受限之處。比如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沒有明確分野,學者在真正動手之前心中或多或少會受到已有觀念、知識的指導,再沿著這個方向去搜集資料。再如,比較方法,世界上沒有兩件事情是完全相同的,歷史不可能重演。所以在比較歷史現象時,難免流于附會,人云亦云。作為貫穿所有歷史研究方法的分析方法,也不能幸免。分析方法極容易帶上主觀性或讓史學家徹底淪為分析的奴隸,為了分析而分析成為分析的機械。正如英國史學家巴特菲爾德說過:“我們不必做分析方法的奴隸——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該歌頌上帝還是得歌頌,不要僅僅只相信科學定律”。歷史有其神秘性,要想了解歷史,光靠機械的分析是不可以的。然而藝術方法更是一種靠天賦,率性而為的個人造詣。世變劇烈,人事盡非,時間空間的差距,研究者不可能完全回到歷史上。歷史研究法不能避免對歷史的判斷,除了應達到相當可觀的水準外,研究者自身的思想也會影響到判斷的性質。
新歷史學派的史學方法亦有缺陷。量化永遠有限度,過去留下的資料,總非齊全,由此衍生的結論精確難以把握。社會學與人類科學的研究方法種類太多,過于靈活的實踐方式在歷史研究過程中容易造成標準不一,考量不嚴。心理分析方法,從心理角度分析人物內在精神狀態,說明隱藏的動機,確實比傳統史學家更能發現心理上的真理。但人是復雜的,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是極不同的。我們無法洞悉歷史上每一位人物的全部真實想法。
后現代主義的過激言論,大半是因為對歷史研究方法了解不夠。后現代主義者更多少理論家而非史學家。他們不知道如何運用史學方法以寫成史學作品,故而主張歷史無用,想要廢除史學方法的課程,以求方法的解放。但后現代主義者的思考并不是一無是處,他們覺悟到歐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白人不再是天下的主宰,推動了多樣化歷史的撰寫。
史學畢竟是一門成果和經驗累積的學科。典范、模式不斷被取代,好的史學作品卻能傳之久遠。新的理論,可能引發新的問題,拓展新的領域,但也可能讓我們從新的角度,審視舊的論題。譬如寫政治史,加上量化與社會化;寫學術思想史,加上心態史,會別有一番新像。史學方法已至于史學理論,唯有在承舊與創新上,才能精深、博大、悠久。
參考文獻
[1]杜維運.史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錢穆.中國史學名著[M].臺北三民書局,1973
作者簡介
馮嘉慧(1994-),女,江蘇南通人,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重要理論和執政實踐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