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滋??
摘要: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要求教與學的方式發生變革。“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本文從課堂教學實際出發,就物理課堂教學中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具體策略闡述了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關鍵詞:課堂教學;以學為本;以生為本;五學模式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要求教與學的方式發生變革。“以學生為中心”,圍繞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展開探索,激發學生的原有經驗,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這種教學方式的主要核心內容是改變原有思維,將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出來,真正掌握課堂的節奏,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通過自身的能動性發揮,來獲取新知識,提高新技能,掌握新方法。根據物理學科特點,結合日常的教學實踐,就物理課堂教學中落實“以學生為中心”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 以學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
這種教學理念,著重強調了學生的參與,并將被動轉化為主動,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各種能力,例如:如何搜集和處理信息、如何對特定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如何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合作,等等。這些能力的培養都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主動掌握和擁有,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將課堂還給學生的關鍵因素。課堂是教育學生的地方,是培養學生的地方,更是提高學生能力、培育學生成才的地方,因此,課堂應該是學生釋放靈魂、展現個性、發揮才能、主動探索未知的家園,而不應該是約束學生思想和能力的金箍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幾千年前我們傳統文化和教學中,就曾經著重提到過。因此,以學定教也是當今教師要切實遵守的基本原則。教學行為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目標要以學生提高能力為目的,教學方法要以學生適應為依據。通過合理的教學行為,將科學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最終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是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做法,也是探究“以學生為中心”這一做法的真實發展過程。
二、 以生為本,相信學生,依靠學生
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獨立性,要重視其自主行為,對其新思維要加以鼓勵,對其新想法要主動引導,要將學生的疑惑解開,對學生的提問不能當場答復的,要進行認真調查和探討,要通過實踐活動來驗證各種既得結論,要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地信任學生,把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出來。我們不能低估我們的孩子,我們必須狠心放手,很多時候放得越開,學生給你的驚喜就越大。《雙縫干涉測定光波波長》實驗器材元件多,組裝復雜,不易調試,以往我們都認為我們的生源質量差,學生無法自主安裝和調試儀器,都是教師自己安裝七八套儀器并調試好后由學生觀察和測量的。上這節實驗課時剛好碰到“雙高普九”檢查驗收,我們怕檢查組光臨實驗室,只好由學生自己安裝、調試 和測量,結果出乎意料,幾乎每一組都完成得比較好。這節課給了我們極大的震撼,也引起了我們深刻的反思。可見,教師要相信學生,要尊重學生,要信任學生,要肯定學生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能夠做到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而面對處于這種狀態下的學生,課堂教學的效率不言而喻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 在課堂教學結構上下工夫,落實五個環節
(一) 情境導入目標
物理源于生活,是彰顯萬事萬物的道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書本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要通過舉生活實例、進行實地實驗,或設計特定場景等,將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一方面增加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緩和以往傳統的嚴肅課堂教學模式,令學生感到耳目一新。當然,這需要教師將教材徹底吃透,要將功夫下徹底。只有如此,才能以此為基礎,依據教學內容和課程標準創設有利于學生探究的情境確定有針對性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表述應該用飽含激勵、鼓勵的語氣,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少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性語言。如在《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可圍繞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通過實驗的方式勾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實現既定教學目標。(1) 在什么情況下磁場對電荷才有作用力;(2) 洛倫茲力和安培力有什么內在聯系?(3) 嘗試推導洛倫茲力的表達式;(4) 如何判斷洛倫茲力的方向?(5) 洛倫茲力的方向與運動電荷速度的方向有什么關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6) 通過閱讀有關材料,討論洛倫茲力的應用及對地球生命的意義。這種提問方式,由淺入深、層層相扣,逐步遞進,能夠將學生從表層引導至本質,從感性引導至理性,最終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這一教學內容。
(二) 探究產生問題
郭沫若教授對教育有著深刻的認識,他的看法是通過教育,讓受教育者能夠掌握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動手的精神和能力。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自學不單純是看書,還需邊看邊想邊動手操作和動眼觀察,自主探究不僅要學中“想”,還要“做”中學,邊學邊探究,能夠真實感悟到知識的力量,切實感受到知識產生和發展帶來的時代變遷和生活變化過程。在學生活動期間,要接受學生個體差異性,要讓學生感受到自身體驗,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引導方式和手段,要通過多角度、多途徑的辦法,將學生引導至正確的道路上來,最終都能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和目標。這種方式,能夠促進很多創新思維的產生,令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魅力。這一過程,要保證每個學生的思考和動手時間,要讓學生帶著任務來觀察,來感受,來學習,使學生各顯其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教師通過巡查,著力發現學生是否還有什么問題需要進一步引導,或出現什么錯誤需要隨時糾正。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產生許多疑問,有通過思考能自己解決的問題,也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如:雨后出現彩虹是為什么?是如何形成的?樹林里,透過樹葉間隙的陽光為什么看起來會是彩色的?水面上滴上一滴油,為什么會呈現彩色?照相機鏡頭為什么要采用淡紫色?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疑問是學習的關鍵,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只要深入其中,多問為什么,必然能夠從中學到知識,掌握技巧,提升能力,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問題引導合作
當自主探究基本完成后,學生解決了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對無法獨立解決的,交由小組共同討論、共同解決。這時候,學生之間的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探討交流、爭論啟發、取長補短,很多問題就在這種氛圍下得以完美解決。甚至于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不同觀點發生碰撞,在碰撞中學生會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重點討論的問題,組內相互解答,解決不了可以請求其他小組的幫助,再不行,才向老師求救。在這種氛圍里,學生們沒有緊張,沒有煩躁。教師參與其中,對內向或不善言辭的學生加以鼓勵,并通過巡回指導了解實際掌握情況,給予適當的幫助和引導,從而使學生對物理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和全面,讓學生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興奮。
(四) 展示觸發釋疑
在合作交流之后,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結果和問題,那么展示就給了學生交流學習疑問、展現思維成果的空間。在學生展示時,要求語言簡練,內容可以是問題解析、試題演練、一題多解、實驗操作、所學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等。如在“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實驗設計展示中,出現了多種思路。展示可以開闊學生思維,促進思維的升級,激起多種聯想,提高應變能力,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奠定了基礎。對于合作交流后仍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和講解。點撥的原則:學生已經掌握的問題一定不講,只選擇探究中存在共性的難點、疑點、錯點、重點。通過展示,學生學會表達和交流,學會傾聽和補充,能吸取別人的見解,能對別人的發言加以質疑和評價。一方面是對其思維敏捷程度的一種鍛煉,另一方面也是對其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五) 檢測促進提高
通過上述介紹的幾個步驟之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教師就可以跟進指導,通過設計一些相關問題,問題最好從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選取素材,使他們覺得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這個過程還可以歸納總結本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尋找解題的規律、技巧和方法,使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形成完整的體系,這個過程就是梳理內化的過程。
俗話說,自己摘的果實甜。課堂教學中落實“以學生為中心”,重視新型的方式方法的運用,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領會到知識的魅力,有了主動學習的欲望,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利于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利于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田春雨.把課堂還給學生,做一個“懶”教師[J].科技資訊,2014,(5):74.
[2]嚴虎林.落實以學定教,構建高效課堂.
[3]戎麗品.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歷史學習能力[J].讀寫算:教師版,20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