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紅
摘 要:針對現今中學生名著閱讀種種令人擔憂的現狀,筆者嘗試利用互聯網+平臺,有效導讀和學生充分的閱讀結合起來,深化閱讀策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領學生對其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作品主旨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從而提升學生閱讀素養。
關鍵詞:初中名著;教學策略;互聯網+;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6-01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78
一、名著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立體的、多感官的享受。人們習慣于使用電腦、手機等媒體閱讀,而不再喜歡靜心閱讀紙上的文字。 “快餐式”閱讀代替了原汁原味的經典閱讀,致使許多學生課外閱讀以消遣為目的,對經典作品的了解微乎其微。有的學生在考試壓力下閱讀,急功近利,用閱讀有關資料代替了閱讀原著,導致不能整體把握名著、讀透名著,甚至斷章取義。這種閱讀,很難引發學生對自我和外部世界進行思考,激發學生對社會、人生、自然深刻的感悟。閱讀教學“育人”的功能日漸式微,教學難度日漸加大。基于此,我們嘗試探索加強文學名著閱讀的指導策略。
二、引導學生有序有效地讀原著的策略
基于中學生名著閱讀情況的分析,我認為初中文學名著的教學,必須改變偽閱讀、淺閱讀的現狀,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真正提高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理解能力,帶學生老老實實將所有名著讀好,并與自己的人生內心成長相結合,從而突破教學困境。讓學生愛上閱讀,他就有“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并把這種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用文字表達出來,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養。具體做法如下:
(一)三年規劃,合理統籌
教師按照課標要求,每學期讀好指定篇目(九年級名著分散在七、八年級完成),必讀與選讀相結合,在網絡平臺提供導讀菜單,讓學生自主選擇,踏實閱讀;通過讀書記錄日卡、周卡,督促學生養成讀名著的習慣;同時搭建網絡閱讀交流平臺也充分利用寒暑假布置開學后一定要讀要講的名著。三年,學生的名著閱讀有序進行,堅持使學生受益匪淺。
(二)注重積累,螺旋上升
通過明確要求,利用互聯網+雙課堂,化整為零,細化要求、多樣活動,讓學生保證閱讀數量的同時提高閱讀質量,提升文學素養。
1.細:要求學生讀原著,讀出“原汁原味”和“原始風貌”,并在書上圈、點、勾、劃、做批注,記錄自己閱讀的感悟。學生廣擷博采,內化吸收,隨時記錄心得、隨感,線下課堂進行交流、碰撞,興趣濃郁、厚積薄發。
2.活:組織限時演講和讀書交流會活動,讓名著閱讀融入學生的生活。如課前三分鐘演講,講故事、析人物,談感受、作對比;利用學校戲劇節,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把經典情節搬上舞臺;利用讀書交流沙龍,學生進行好書推介、漂流等,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
3.實:讓學生在寫讀書筆記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名著內容、人物形象、主題思想,落實名著閱讀效果。七、八年級,利用“午讀育心”課程,統籌安排學生閱讀時間,形成濃厚的讀名著、議名著的氛圍,專時專用,讓學生實現“真讀書”。
(三)智慧導讀,優化策略
一般來說,語文教學常以單篇課文的教學為點,以單元教學為線,從而形成一個教學的整體。而名著閱讀教學重在對一部作品的把握,如果只是讓學生課后自主閱讀,然后進行訓練,繼而評講答案,學習是收效甚微的。教師只有通過凸顯文本特點的名著導讀,優化教學策略,指導學生梳理情節、明晰脈絡,才能化繁為簡,使學生實現深度閱讀。
1.個性化閱讀——激發名著閱讀內生力
(1)在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慧眼獨具地發現作品中的“空白”及“分歧點”,引發學生與知識、生活、情感積淀相連接,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實現對文學名著的個性化閱讀。學生在課下閱讀、線上先學的基礎上,進行復述接龍。如《西游記》《水滸傳》等小說有“章回”,分回標目、分章敘事、首尾完整、故事連接、段落整齊。借助目錄,可以把握整部作品,并容易找出重要事件。《水滸傳》人物眾多,性格各異,且很多人物在小說里出場跨度大,導致很多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夠準確。如果借助回目,可以整理出重要人物的一生經歷。
(2)處理好“引導”與“講授”的關系。“引”是方法,“導”是應采取的態度和過程。每周一節名著導讀課。一導文學常識如何積累;二導名著人物形象分析;三導名著故事精彩情節;四導對名著內容的體驗評價,對名著的作品內容、主題思想、寫作手法、人物形象及語言特色的感悟,指導學生走進深層次閱讀,獲得自己的體驗、啟示和評價;五導讀書方法,培養愛讀書的習慣,學會多種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隨時摘抄、做讀書卡片、讀書批注、讀書筆記、集中閱讀與廣泛閱讀相結合等)。引導學生在發現、討論中張揚個性、發現自我,在愉悅中感受閱讀客體的藝術魅力,提高審美情趣。
2.專題研究性閱讀——培養素養深厚的閱讀者
專題研究性閱讀指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通過廣泛閱讀,多維整合,實現深度理解感悟,并用小論文的方式展示成果,在實踐中提升閱讀素養。
(1)有的放矢——確定閱讀研究課題。課題的選擇對于整個研究性閱讀來說有著“導向”的作用。學生以前沒有深入接觸過專題研究性閱讀,教師要給學生介紹選擇課題的方法。比如,在精讀了《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之后,學生便發現這些作品中體現出的魯迅先生的“愛”與“恨”,即可引導學生確定“魯迅先生的愛與恨”為課題,進行專題研究性閱讀,選定課題之后,初步可提醒學生查閱相關參考資料,了解背景、作家常識,和在此領域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動向,從而確定研究下去的方向和側重點。
(2)博觀約取——整理研究資料。學生在確立研究性閱讀的課題之后,一方面要仔細研讀原著,另一方面是查閱與課題相關的文獻。收集資料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檢索、整理、加工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檢索圖書和網絡資料的方法、技巧,從而提高他們文獻檢索的速度和質量。
(3)集納整合——形成研究成果。學生對所閱讀的名著和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將其條理清晰地表述出來。學生僅僅擁有大量資料,并不能得出研究成果,必須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深度的思維加工,經過分析、整合、概括、歸納等一系列的處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做出判斷、得出結論,集合小組每個成員的智慧,用恰當的語言把結論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完成一篇相對完整的研究報告或論文,有理有據,引人深思,學生成為有思想的表達者。
參考文獻:
[1] 韓春萌.當前文學經典名著教學的誤區[J].教育學術月刊,2005(3):47-49.
[2] 李潔.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