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
摘要:舞蹈的發展源遠流長,人類文明發展伊始就伴隨著舞蹈的誕生。舞蹈最初用于祭祀之中,是原始部落表達對自己圖騰的一種崇拜方式。可見舞蹈的發生是帶著一種神圣的使命,具有目的性、嚴肅性。就中國舞蹈史來看,舞蹈從祭祀行為到娛樂活動的轉變,大致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之活躍,賦予舞蹈以“興、觀、群、怨”之說,“寓教于樂”之功能,在很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舞蹈除了娛樂,也兼具著教育的功能。隨著人類文明、乃至科技文明的不斷發展,舞蹈的歷史地位產生了不小的變化。本文將從現代文明的角度淺析舞蹈發展的何去何從。
關鍵詞:舞蹈發展;現代文明;碰撞;教育;娛樂
中國的舞蹈形式多種多樣,從祈禱風調雨順的“雩舞”,到象征戰爭的“刀舞”,慶祝豐收的“歡慶舞”,無論是哪個舞種,舞蹈是人類情感最直接最生動的表達形式,老少皆宜,文人騷客、目不識丁的人都可以共賞雅俗。舞蹈通過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表達著“喜怒哀樂”的情緒,“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傳達著一種思想,流傳著一段段傳奇。從古至今,舞蹈的發展與觀眾的審美情趣息息相關。無論是宮廷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他們的審美意象和趣味風向,都會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舞蹈形式的變化。
反過來說,舞蹈形式的變化只有順應著觀眾的需求,方才得以流芳百世。現代文明對于舞蹈的需求已經不像以前那么迫切,在社會的主流中,舞蹈的演繹失去了一種全民的“目的性”和“嚴肅性”,甚至連“娛樂性”也不能直接地刺激觀眾的欣賞欲望。這種地位的轉變并非一日而就,本文試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現代文明和舞蹈發展的碰撞與火花。
一、 教育的普及化
在教育尚未普及化的時候,中國的文盲率十分高,舞蹈作為一種直接、生動的表達方式,承擔著功不可沒的宣傳、教育重任。中國的舞蹈常伴以“樂舞”“歌舞”(即戲曲)的形式出現,湯顯祖在《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中寫道:
人生而有情。思歡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嘯歌,形諸動搖。或一往而盡,或積日而不能自休。蓋自鳳凰鳥獸以至巴、渝夷鬼,無不能舞能歌,以靈機自相轉活,而況吾人。……一勾欄之上,幾色目之中,無不迂徐煥眩,頓挫徘徊。恍然如見千秋之人,發夢中之事。使天下之人無故而喜,無故而悲。或語或嘿,或鼓或疲,或端冕而聽,或側弁而咍,或窺觀而笑,或市涌而排。……無情者可使有情,無聲者可使有聲。……可以合君臣之節,可以浹父子之恩,可以增長幼之睦,可以動夫婦之歡,可以發賓友之儀,可以釋怨毒之結,可以已愁憒之疾,可以渾庸鄙之好。……人有此聲,家有此道,疫癘不作,天下和平。豈非以人情之大寶,為名教之至樂也哉。
所謂“勾欄”即指當時的“戲臺”,“色目”指的是角色。湯顯祖認為無論是鳥獸還是人鬼,都是能歌善舞,歌舞的形式是可以直接感染人的情緒,令之喜、令之悲,從這種舞蹈形式中,可以教化民眾以君臣之禮、父子之恩,等等。從這個層面上,湯顯祖給予了歌舞(戲曲)以極高的地位,甚至認為可使天下和平。
歌舞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的地位,乃儒家自古來便有“政通于樂”的理念。及至建國前,社會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在學堂之中,而“上學堂”并非是家家戶戶的“必修課”,對于這部分目不識丁的群眾,歌舞毫無疑問是一種通俗易懂,容易演繹相傳的教化方式。及至現代,我們也常常利用這種方式去刺激民眾的情緒,比如六、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八大樣板戲之芭蕾舞劇《白毛女》,觀者無不為喜兒憤慨,甚至相傳有子弟兵在演出過程中,一度要掏出手槍,打死當時扮演惡霸的舞者。
隨著現代文明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教育水平逐漸的提高,全民掃盲活動成功以后,人們接受政教理念的方式也開始多元化,舞蹈的教化功能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更多的人上學堂接受教育,能夠通過閱讀大字報、聽廣播、看電影了解最新的訊息和動向。舞蹈的娛樂功能在長期烽火狼煙的戰爭年代也只能隱其光彩,然而等到和平時期到來后,科技的突飛猛進,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也將舞蹈的娛樂光環消磨了許多。
二、 娛樂的多樣化
電影、電視、體育活動、旅行,數不清的現代娛樂消遣方式,大大地消化了舞蹈的觀眾群體。尤其是影視業的發展,它們直觀、粗暴地刺激這觀眾的所有感官,令他們在短時間內通過逼真的人物演繹接受最大化的情緒調動,令觀眾大呼“過癮”!加之以現代社會快餐式的生活節奏,浮躁的情緒難以沉下心來靜靜地欣賞舞蹈的優雅曼妙,追求“快、準、狠”的生活風格難以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慢慢感受舞蹈所帶來的藝術之內涵。
看不懂——成了很多觀眾對于舞蹈的觀后感,這樣的觀后感對于舞蹈而言是一種惡性循環。舞蹈的發展離不開觀眾群體,甚至可以說,觀眾的審美趣味影響著舞蹈的發展方向。藝術家的舞蹈創作固然是一種個人行為,但是孤芳自賞的作品雖可以作為一個藝術巔峰來贊美,卻無法維持整個舞蹈的繁榮發展。
在娛樂多樣化的現代社會中,如何吸收和擴大的舞蹈的觀眾群體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于舞蹈而言,不應該是一種阻礙。舞蹈的表現形式應當借用現代科技的平臺進行再創造,再輝煌。
三、 文明與舞蹈的碰撞
近年來,有關于舞蹈的電視節目層出不窮,比如《奇舞飛揚》《舞林爭霸》等真人秀節目,將舞蹈從專業的舞臺搬運到大眾的視野之中。這是舞蹈擴大社會影響力,吸收觀眾群體的嘗試之一。這種嘗試將舞蹈從劇場中的舞臺搬運到了電視的平臺之上,它不僅借用了現代的通訊方式,在演繹過程當中,也適時地抓住了觀眾的欣賞情趣和情緒,做到了“吸睛”的效果。
比如說,在舞蹈表演之前或之后,賦予演員或舞蹈內容一段感人的故事情節,利用觀眾的惻隱之心提高對舞蹈的認可度。但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混淆觀眾的欣賞重點,忽略舞蹈表演的技巧和情感投入,反而將關注點傾注在了演員本身的故事上。
文明與舞蹈的碰撞,從較長的時間和空間范疇上看,是相互推進,共同發展的。但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時刻掌握好舞蹈的審美方向,舞蹈不能失去觀眾,既要保留和擴大觀眾基礎,符合觀眾的審美情趣,也要堅持舞蹈自身的獨立性和閃光點。
“我行我素”抑或“隨波逐流”都不是舞蹈發展的明智之舉,這是舞者在編創作品和演繹作品時需要時刻自省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