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春+宋連萍??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質,豐厚人的素養。語文學科因其自身的特點,對引導校園文化建設良性發展,反映校園文化軟實力,彰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習慣等方面作用很大,是校園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因素,應加強語文學科建設,為校園文化建設奠定基礎。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因素;語文
校園文化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塑造。它以其豐富的內容活躍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了學生的心靈,不斷滿足師生學習、生活、心理的需求而備受重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要提升人的品質,豐厚人的素養。語文學科因其文學性、人文性、審美性的特點,其中關于勵志、關愛、感恩的內容等,在提升人的品質,豐厚人的素養方面的作用很大。新課標要求語文學科要“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凈化校風,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一、 語文教學及其活動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1. 引導校園文化良性發展。校園文化體現了學校的精神面貌,其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語文學科及其教學,對校園文化起著一種引導作用,同時語文教學及其活動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語文課程的審美性、文化性本身就體現了學校發展的內涵和精神底蘊。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是人類精神文化積淀中的精品,本身就注重對學生真善美的引導。語文教學及其活動的感染,對抵制一些不良的社會文化對青少年的思想侵蝕行之有效。課內課外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教育,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健康發展。
2. 突出反映校園文化實力。校園文化軟實力包括教師的學術科研能力、學生的精神面貌等。語文教學因其學科的特殊性,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校園文化的軟實力。語文教學研究促使語文教師不斷改善自己的業務能力,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同時語文的涵蓋內容很廣,語文水平的高低,集中的表現了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走在校園中,一句格言,一副對聯,學生的一句問候,同事的一句寒暄,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但同時又都是在語文的范疇之中,無聲地反映校園文化乃至學校的實力。
3. 彰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知識體系、價值觀念、生存方式等,而語文教學構建這種知識體系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各種能力,使其受用終身,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的統一,以此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造性人才。同時,語文學科文質兼美的文本和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人類高尚精神的陶冶中,不斷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不斷豐厚學生的情感認知和精神內涵,讓學生受用終身。這正是校園文化建設必需的內涵。
4.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習慣。校園文化建設擔負著育人的功能。這種功能的發揮,是通過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來實現的。而語文教學及其活動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高尚的道德熏陶、偉人的諄諄教誨、古典文化的浸染和時代精神的滋養中感悟生活,從而引導學生去觀察并感受現實世界,調動學生潛在的感知能力,形成觀察生活,積累生活,體驗生活,參與生活,主動收集美好生活品質的良好習慣。同時也形成學習語文,處處留心語文的學習習慣。使課堂教學、課外學習相輔相成,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和為我所用,使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自主潛能得以充分發展,從而實現學生從單調的語文課堂教學深入到廣泛的社會生活中去,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會做人,最終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 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為校園文化建設打好基礎
語文教學及其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在新課程下,我們語文教學應該怎么辦,才能更好的適應校園文化建設的需求?
1. 拓寬語文教學渠道。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不僅傳承著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反映現實生活并服務于現實生活。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背誦,進入課文角色,走進課文營造的情感世界,讓學生的心靈世界豐富起來;通過體驗、寫作,進入現實生活中的角色,進行必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和人文素質。語文學科在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推廣人文化方面是義不容辭的,它可以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學生通過思想的啟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熏染,使他們于潛移默化中修身養性,受益終身。
2. 拓展語文活動內容。語文學科注重實踐,聽說讀寫是學生提升自身語文素養進行實踐的最佳途徑,如多讀書、進行有效的寫作訓練等。除了在課堂及教科書上系統而完整的獲取實踐外,還應該讓學生去參與各種語文實踐的活動。但是,在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也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實踐機會并不多,因此,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到學校的社團活動上來,讓學生從中獲取實踐的機會。挖掘中學校園文學活動所具有的教育、審美和性格重塑功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活動,能達到寓教于樂,自我教育,提高閱讀、寫作和審美能力,重塑身心,提高素養的效果;而以社團活動為載體,則能夠達到積極開展校園文學活動和研究,構建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和體系,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的目的。
總之,依托語文教學和語文綜合性活動,整合語文教學資源,使語文學習貼近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情感的熏陶,培養創造性人才,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的統一,同時又促進學校文化建設,使師生行為朝著一個良性發展的方向前進,形成二者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