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佳鑫 李泓銳
(1.遼寧成大貿易發展有限公司 2.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的倡議是我國對外開放深入發展的結果,其主要內容是我國加強與中亞、東歐、東南亞等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這也是我國新時期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為周邊國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助于我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聯系與交流。但是“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主要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風俗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進而給“一帶一路”的投資建設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我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直接投資量巨大,無論是絕對投資量,還是投資規模都是空前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這給“一帶一路”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據統計,我國從2005年以來對外直接投資量保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經過10年的發展,截止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了1 456.7億美元,同時2016年的上半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888.6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58.7%,這是我國“十三五”開局之年所呈現出來的新氣象,也充分展現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速達到了17.6%,這遠遠高于同時期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平均水平。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量增長速度較快,其中對“一帶一路”戰略的資金投入量也較大,但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本國固定資產比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具有負面影響,因此我國應該持續完善和改進,不斷縮小該指標與世界平均水平之間的差異。
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呈現出了集中度較高的特點,根據調查分析2013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主要集中于新加坡、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緬甸、蒙古、伊朗、柬埔寨、老撾、泰國等國家,其中對外投資的總額達到了518.12億美元,占我國對“一帶一路”投資總額的71.95%,這充分表明了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集中度較高,這有助于突出重點,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現。
我國對外投資的行業主要集中于租賃和商務服務、金融、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等五個方面,其中投資量占整個對外投資額的83%,這充分表明我國對外投資行業集中的特點。我國對制造業的投資具有深遠的意義,現階段我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較為突出,加強制造業的對外投資能夠很好的緩解這一問題,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國內人力成本迅速上升,而周邊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不高,勞動力成本較低,我國加強制造業的對外投資能夠更好地發揮周邊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這樣可以增加這類國家的就業崗位,促進工業的現代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助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雙贏局面。“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沿線國家總體經濟實力較弱,而且金融實力有限,這就極大制約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發展,因此我國加強金融對外投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大量的資金,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投資環境風險較大,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這必定導致各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產生不同的看法,進而增加我國對“一帶一路”的投資風險。我國在沿線國家投資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制度,并且應該結合不同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具體的經濟需求,制定投資項目和投資區域的最佳方案。此外我國對外投資之前還需要對該國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經濟制度等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其中對經濟制度應該實現動態管理,及時更新東道國的投資法規、資本流動管理措施等相關信息。一旦相關國家的經濟制度發生了改變,進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我國對外投資環境風險。
我國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還存在著較大的貨幣金融風險,沿線國家的金融制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且融資方式、融資條件以及融資法規對于我國有著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在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項目時,很可能涉及到多個國家,這就必定會形成多重匯率變動風險,進而放大了貨幣金融風險,給對外投資項目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這種金融風險與國內投資和傳統的海外投資項目都存在較大的不同,其貨幣金融風險的高低與東道主國家的金融體系或國際收支穩定性具有密切的關系。
現階段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投資方式為并購投資方式,而且根據當期“一帶一路”建設落實的實際情況,我國將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仍然采用并購的對外投資方式。一方面這種并購作為單一的對外投資方式本身就具有較大的風險,另一方面并購投資方式會給東道國企業的經營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這就很有可能導致東道國為了保護本國企業的發展而對跨國并購投資設置限制,甚至政府直接干預并購投資。
為了更好地應對我國對外投資的風險,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中應該熟悉對外投資市場,對東道國當地的社會文化、歷史傳統、制度安排、媒體輿論、消費傾向乃至風俗習慣等內容展開全面調查研究,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對外投資可能存在的政治風險、金融風險、投資環境風險、安全風險等,以便于我國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確保對外投資項目的成功,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對外投資方案,從而確保對外直接投資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和經濟性,實現我國與被投資國家之間的雙贏。
現階段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過程中所面臨的投資風險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面臨著信息溝通的難題,其中決策部門與投資主體間的信息溝通效率低下,進而導致信息溝通的質量水平較低,這極大地增加了“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項目的風險。例如戰略整體風險、投資環境風險、經濟波動風險等。因此我國企業必須建立和完善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系,提升決策部門與投資主體之間,以及投資決策部門內部之間的信息共享程度,進而有助于增強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項目的風險識別能力。一旦存在風險,我國企業能夠第一時間識別風險來源,從而及時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持續增強企業風險識別和應對能力,進而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項目的順利推進。
現階段“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存在著政治局勢動蕩的問題,而且很多國家國內的執法力量無法確保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這給“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項目的開展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國充分利用在聯合國的身份和地位,積極推動對外投資保障體系的建立。例如2014年我國參與聯合國的不丹維和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障了當地投資項目的順利開展。此外,我國還應該加強與東道國的聯系與溝通,求同存異,加強合作以便于推動地區的和平穩定,進而為“一帶一路”沿線的投資活動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我國在對外投資領域存在著“后發優勢”,為了避免在對外投資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我國積極借鑒國際上成熟的投資方式和經驗教訓,通過并購投資的方式,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開展深入全面的調查,重點調查東道國的法律法規,熟悉和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選擇最佳的本地合作伙伴,與當地群眾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確保后期并購投資活動的合法性,規避經營風險,保障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推動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進而推動我國對外投資走向一個嶄新的臺階。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使我國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因此,投資前必須充分了解投資環境,建立并完善投資風險評估體系以及投資保障機制等,通過建設利益共同體,進行互信互利、平等共贏的合作關系,為海外投資保駕護航,使其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持續發展,確保“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
[1] 鐘春平,潘黎.對外直接投資風險與一帶一路戰略[J].開放導報,2015,(04):40-42.
[2] 張敏,王佳濤,陳致朋.“一帶一路”機遇期企業對外投資戰略探究[J]. 特區經濟,2015,(09):14-16.
[3] 寇汴閩.“一帶一路”下的對外投資戰略解析[J].統計與管理,2016,(06):34-36.
[4] 張鳳,羅小娥.“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與對策[J].西部皮革,2016,38(16):57-58.
[5] 王凡一.“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對外投資的前景與風險防范[J].經濟縱橫,2016,(07):33-36.
[6] 聶娜.中國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對外投資風險來源及防范機制[J].當代經濟管理,2016,38(09):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