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如何在課堂有效的時間里盡可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已經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關注。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在眾多教師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注重課堂教學中三大階段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基礎。希望能夠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幫助。
關鍵詞:課堂教學;三大階段;整體效果
一堂好課的特點為:教學目標上重視全面育人,不僅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也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質;在教學內容上,既重視知識的結論與應用,也重視知識的發生及形成過程;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結構上,教學思路清晰,整體布局好,環節安排得當,注重了反饋,矯正與強化;在教學方法上不僅教法靈活多樣,也能做出一定的學習方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既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主用,也能充分尊重和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能提供充分的表現機會和質疑問題的時間等。基于以上的特點,本人覺得課堂教學過程中三大環節至關重要,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活動的有序的動態流程,它既體現為時間性也體現為邏輯性。把這一過程作出分段安排,就是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我認為,不管是什么學科也不管是什么課型,課堂過程結構都可以分解為三個階段,即開始階段、中間階段和結束階段。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劃分。把握好這三個階段,就可以做到內容充實,結構完整,效果可靠。
一、 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
這一階段從教師走進課堂起,到本課堂教材內容展開之前,大約5到10分鐘時間。這一段時間雖然很短,但要做的事情卻不少,下面加以列舉和說明:
1. 組織教學。師生問候,目光交流,迅速備好教學用品,教室安靜下來,進入教學狀態。
2. 復習舊知識,使學生具備必要的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性條件。因此這舊知必須與新知有著內在聯系并成為其前提。
3. 導入新課,讓學生了解課題的來源和含義。通過“導入”,可以創設一種學習情境或對學生形成誘發性刺激,使之產生學習愿望。當然有些時候,也可以直接提出課題。
4. 陳述目標,讓學生明了圍繞課題所應達到的學習目標是什么,理想的程度是怎樣的。對于知識和技能目標必須明確表述,而情感和思想品德目標則不必表達。關于教學目標可詳見下一講。
5. 簡要提示,即就本課題應如何學習或注意要點,作一點簡明扼要的提醒和指示。
6. 激發動機,引起興趣,集中注意力。這是教學起始階段必須做好的學生的學習心理工作。當然它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借助于上述活動而加以實現的。
上邊談到的六個內容,不一定在起始階段全部具備,但至少要有所涉及或者有所滲透,在順序上也未必是固定模式,可以因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二、 課堂教學的中間階段
這一階段從教材內容的展開開始,到教學任務的完結為止,大約30分鐘左右。這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階段或核心階段。如果說起始階段是目標定向階段的話,那么本階段就是內容實施階段了。
教材內容主要來源于教材內容,但又不等于教材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精選和加工的結果。只是因為教材內容尚處在知識信息的儲存狀態,只有經過精選和加工才能進入有利于學生接受的可輸出狀態,進而轉化為課堂上的傳輸形態。
教材內容如果是以新知為主的,那么就構成了新授課型;如果是以練習材料為主的,那就構成了練習課型;如果是以實驗材料為主的,那就構成了實驗課型;如果是以復習材料為主的,那就構成了復習課型。由此可見課型不僅取決于教學任務,也同時取決于教學內容,因為任務和內容本來是一致的。
那么,在課堂教學的主體階段,不同課型所面臨的共性問題是哪些呢?師生活動圍繞什么來進行呢?有人從教學內容角度把教學方法定義為“教學內容的運動形式”。我們認為此階段的核心人物就是以教材內容運動為主線展開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主要解決的問題有:
1. 教材內容的呈現、展開和加工
教師呈現有不同方式,或由教師來呈現(如直觀、演示和講解),或讓學生自己去研讀,或是將二者結合起來。
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展開教材。一般來說有兩種,一是歸納法,即從具體的生動的事例或范例開始,最后歸納出結論或定理來;二是演繹法,即從一般定律或結論開始,然后通過推理或論證,證明其正確。這主要取決于教材內容的性質、特點和所提供的材料情況。
教材展開順序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密切相關,如果屬于原來知識的下位學習,宜采用演繹順序;上位學習,則宜采用歸納順序;同位學習,則可采用類比、遷移方法等。
教材展開順序還必須順應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或思維活動機制,即要遵循“感知—理解—記憶—應用”的順序,其中理解和記憶是互為前提的。
所為教材內容加工,實質上是對知識信息的編碼變換,既是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認知規律能力,把儲存形態的信息改組成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使本來是學生理解不了的或同化不了的教材內容轉化為他們能夠理解或同化的知識信息。編碼變換的方式很多,如改組,變形,調序,變形,圖解,對照,簡化等。編碼工作的好壞對于教學信息傳輸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溝通性影響甚大。它是溝通教材和學生的主要手段。
“感知—理解—記憶—應用”,本身也是一個教材加工過程,它體現在學生頭腦中,也體現在外顯活動中。教材加工要幫助學生完成兩個重要的操作過程:一是抽象化過程,即將思維具體上升到思維抽象,讓學生從個別事例或現象抽想繹出一般性概念或原理。而是具體化過程,即從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但這種具體化不僅僅是為著擴展概念或原理的支撐性事例,而主要是為著豐富概念或原理的方方面面的特殊屬性,從而獲得對概念或原理的更透徹的理解。
教材加工分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的加工,其結果用于教師的教授,使之效率高,效果好;另一方面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加工,使學生不但學到知識和技能,而且鍛煉思維,發展智力,增強體驗,豐富情感。endprint
教材的呈現、展開和加工過程中,交織著師生的活動,產生著交互作用,與教材內容融為一體,共同影響著、左右著學生的心智發展。其中每一項具體活動都涉及方式方法問題,都需要認真對待。
2. 教學環節的轉換、承接與控制
教學內容的展開不僅要有邏輯順序和線索,而且要靠一個個環節或步驟次第加以完成。
教學環節既體現著教學內容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也反映了教材加工的不同方式、教學活動的不同形式,乃至教學內容的密度和節奏等變化。教學環節的轉換不僅有其客觀必要性,也有利于學生變換興奮中心使大腦各部位交替休息和工作。
教學環節的體現應該鮮明,但其轉換卻應以不漏痕跡為佳,讓人感覺到順理成章的、自然的。每一個環節的承接都要經過某種對應機制和方式和恰當地過渡下來,不要造成過大裂痕,讓學生轉不過彎來。
環節的控制主要體現為時間控制,要根絕每一環節的輕重緩急合理分配時間,施教過程中要有自覺的時間觀念,做到心中有數,防止超時使用,一旦發現就要及時調整。
3. 學生注意的保持、分配和轉移
伴隨教學內容的展開及教學環節的轉移,必然帶來學生注意的保持、分配和轉移的問題,如果學生的注意保持不夠穩定,分配不夠合理,轉移不夠及時,就會極大地影響教學效果。它要求我們了解并利用注意規律,把學生的注意力時時集中在眼下展開的教材內容上。
學生注意的范圍和程度,與教學內容的性質、教材呈現媒體的樣式、教材呈現的數量與方式、教師提問和訓練題目的難易程度、學生學習興趣、能力和成功感等因素都有關系。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規律、總結經驗。
三、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
這一階段從教材處理完結后開始,一直到下課,大約5分鐘左右。屬于課堂教學的收尾階段,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足見收束工作的重要性。但許多老師卻忽略了它,要么是有頭無尾,要么是大頭小尾,要么是虎頭蛇尾,這不僅表明課堂結構的不完整,尤其嚴重的是它將破壞整體教學效果。
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1. 效果檢查。在全部教學內容結束后,師生都有必要檢查一下自己在一堂課里教的效果如何,學的成效怎樣,以便針對不足進行課后的及時補救,避免把夾生飯帶到以后課堂學習中。
2. 教學總結。作為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教學到最后必須要有總結。沒有總結就不能形成整體。按系統“整—分—合”的方法,總結的基本任務就是合成。即師生共同就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其學習過程、收獲等作一個概括性的回顧,以便形成一個鮮明的整體概念。總結本身也是教學效果檢查的一種方式。
3. 布置作業。在不同的課上,應該按不同的方式布置課外作業或家庭作業。在剛開始學習某一新的章節的時候,需要對部分作業材料作以分析,并由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這就不是簡短的提示所能濟事的。
4. 鋪墊新課。即為后面將要接續的新課打下伏筆,特別是那些屬于同一小節或一篇課文而分作幾節課來上的課更有必要給學生留一個懸念或寅子,以形成他們對新一課的學習動機或學習契機。
在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課堂就是主戰場。教師上課要是能非常用心地關注課堂的這三個階段,那么每節課都會是完美的!我們都為之不斷努力,不斷探索著,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