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生??
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目的在于引導教師構建起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積極探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并借此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學效率;對策
一、 引言
當下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不僅傳統而且低效。為什么花的時間越多,效果越是不盡如人意?這一錯位現象不能不引發人們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低效的思考。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斷研究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使課堂變成學生積極向上、快樂成長的平臺成為語文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筆者從事農村語文教學二十余載,對此體會頗深,現就如何讓語文課堂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二、 鼓勵大膽質疑,提高教學效率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閱讀與鑒賞”要求“發展獨立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這就明確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要學會質疑。因為質疑能夠促進教法的改進,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質疑問難經常性開展可以點燃中學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能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慣。語文教師要根據文章內容,適時地設疑,組織學生探究釋疑。例如學習《范進中舉》一課時,引導學生思考:這篇小說的題目字面意思表明主人公范進喜中舉人,可是課文卻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中舉之前的生活艱辛以及飽嘗人間的冷漠與偏見,為什么呢? 這就可以讓學生針對題目和內容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體會范進命運的多舛,人性的善惡,科舉制度的罪惡。緊接著要指導學生質疑的途徑,告訴他們:可對題目提出疑問、對題材的選擇提出疑問、對詳略寫的安排提出疑問、對文本的主題提出疑問、對運用的修辭提出疑問……這樣,能讓學生在閱讀時不脫離閱讀的對象,思維總是繞著閱讀的文章轉。長期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能得到提高,課堂教學也隨之高效。
學生在閱讀中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無疑,就是閱讀和思維能力提高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善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要善于誘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時,讓同學觀察自己家鄉的石橋,然后根據自己的發現和分析與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相比照,得出家鄉的石橋是否是石拱橋的結論,并進行課間交流。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養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習慣,激發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在探究性學習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維定勢點,反向思考,拓展空間,引發創造。如教學《孔乙己》一文時,為預防學生思維定勢,鼓勵學生根據文本大膽想象,要求學生導演孔乙己的結局。當各位學生把各自答案展示出來時,“結局”更是精彩紛呈:有的是讓孔乙己“衣錦還鄉”;有的是讓孔乙己“痛改前非”;有的甚至是讓孔乙己“應聘當起了老師”。如此的課堂效果,其實是因為學生頭腦中沒有這樣的條條框框,才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行合理想象、探究,從而改變對語文教學的誤解和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個平臺,它體現了學生在探究中對成功的需要。這和教師能創設平等民主的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也是分不開的。
三、 誘發爭議探究,提高教學效率
在閱讀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培養他們敢爭、樂爭、愛爭、善爭的精神,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求異思維,提高閱讀及口頭表達能力。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其實就是科學引導中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的過程。教師點撥得恰到好處,就能讓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在愉悅的課堂中迸發出交流的火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內在潛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具有爭議性的提問既能激活課堂的氣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養成不人云亦云的習慣。
教師把爭論的活動引入課堂中,使全班同學得到了一次很好的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要想說服對方,必須調動閱讀積累,積極思考,他們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碰撞出思維和情感的火花。這樣的課堂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讓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四、 營造開放空間,提高教學效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們不能以對課文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應當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尊重學生學習的個性,尊重其求異創新的思維。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是造成教學低效的原因。還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引導學生獨立去思考和解答,讓學生自主探索,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促成課程資源的動態生成。如在教學朱自清《春》一文時,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春天的印象,讓他們在回想春天的特征時,感受朱自清筆下的春的氣息,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課文中從哪幾方面描寫春天的景象?找出課文中你最喜歡的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文中的比喻句)?你能用別的比喻贊美春天嗎?這些問題激起了學生學習《春》的興趣,構起了學生學習分析“春天景象”的欲望。在這堂課上,教師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親近文本,發表見解,相互碰撞與交流,讓課堂成為孩子展示思維、抒發心聲的樂園,學生智慧的火花自然而然被點燃了,求知欲被激起了,主動性也得到發揮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總之,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泰戈爾說:“教育是向人傳達生命的氣息。”我們應該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尊重和關注學生,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讓課堂變得開放和諧、充滿人文氣息,煥發學生活力,并且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