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添
摘 要: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中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隨著新課改中對于學生主體性要求的不斷提升,人的全面發展逐漸被教育工作者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前提。本文將學校德育工作作為研究對象,以“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觀作為指導,對于學校的德育工作進行了科學定位,積極的探索學校德育工作新方法、新思路以及新的途徑,構建有效的德育工作機制,希望通過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觀;德育工作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對于構建社會主義新社會的重要思想,主要是指每個人都能夠最大化的提升各類潛能(思維能力、交往能力、認知能力、體力與智力),并且保證情感和意志能夠達到一種完美、自由的境地。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學校德育的主要目標是使受教育者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或者是為今后實現全面發展而打下扎實的基礎。因此,其開展德育工作需要在相應理論知識的引導下,明確德育的內容、目標以及方法,從而保證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一、 更新德育觀念
新課程改革不僅要求培養目標要符合素質教育思想要求,同時還要求能夠體現出時代的特征,這使得我們認識到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以及文化素養的同時,還需要重點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并且要將德育工作作為素質教育核心內容,逐漸的完善學生品德素質以及政治思想,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品德思想,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思想觀念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德育觀念,確定新課程當中的德育工作內涵。轉變傳統觀念認為德育就是政治的錯誤觀點,認識到政治不能完全涵蓋德育,同時也不能替代德育。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的德育工作要比政治具備更加廣闊而豐富的內涵,從本質上來看,德育課程的首要目標是教授受教育者如何做人,凡是與此相關的規范以及觀念、思想都可以認為是德育。
二、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是鼓舞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重要精神支柱,其主要體現在熱愛黨、熱愛人民、具有濃厚的民族自豪感。在新的歷史階段,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與提升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我們在開展愛國教育的時候需要將重點放在激發與培養愛國情感上。主要途徑包括,第一,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以及國情教育,使得學生能夠知曉史情。第二,利用榜樣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學校樓梯墻壁上懸掛榜樣的詩詞、畫像,為學生播放愛國影片,舉行繪畫比賽、圖片展以及專題演講會。第三,在升國旗儀式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愛國氛圍的渲染下,能夠使學生的愛國熱情迸發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第四,通過主題班會、專題墻報、征文以及隊會等實踐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三、 構建德育工作機制
從本質上來看,人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人的主體社會性不斷完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的過程。所以,想要做好德育工作,一定要構建起一套科學合理的德育工作機制。第一,學校的領導一定要確立“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認識到德育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重要性,從科學角度審視德育工作,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支持。第二,學校教職員工要明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具備高度使命感,為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從而形成德育工作全方位、全員、全過程共管的良性機制。第三,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改變注重過程輕視結果、重視理論輕視實踐的評價形式,從德育實效性以及“人的全面發展”角度樹立全面評價體系。第四,構建專職德育師資隊伍,強化隊伍的培訓與考核工作,提升隊伍綜合素質與德育工作水平。
四、 創新德育工作思路
新課標要求教育工作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們在德育工作當中要積極進取、開拓創新,認真的研究人類思維活動的基本規律,引入滲透式、交互式、體驗式以及情景式的教學方法,改革和學生主體性要求不吻合的教學方法與方式,轉變為主體性的現代德育方式。除此之外,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注重喚醒人的主體意識,在德育當中培養個性、尊重個性、反對將學生作為別動接受教育的客體,阻礙了學生個性發展。只有將外部教育真正轉變為學生內在考驗、認識、思考以及追求,使得學生能夠成為德育工作的體驗者與參與者,才能夠最大限度提升德育實效性。
五、 結語
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需要處理好和傳統德育之間的聯系。傳統德育是時代的產物,與社會發展走過了相同的軌跡,對于社會發展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具備時代印記。我們需要解放思想,從全新的角度來審視傳統德育工作對于人的全面發展所產生的利弊得失,拋棄那些錯誤的教育理念,從而保證學校的德育工作可以造就更多的全面發展人才。
參考文獻:
[1]辛世俊.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5(0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