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勇
摘 要:教學技巧直接關系著教學質量,物理老師所實施的教學技巧,也影響著初中生對物理學科的印象。因此,教師必須要使用科學的、有效的物理技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究,來促進初中物理課堂的健康發展。新課改所倡導的物理教育是要綜合提高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發展,這就對物理老師的教學技巧的要求更高。本文便對初中物理的教學技巧展開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技巧;導入激趣;問題引思;生活元素
初中物理涉及力學、熱學、電學等多種知識,包含的物理公式、概念、定理等十分多樣。很多學生在面對這些枯燥的、抽象的物理知識時,感到十分頭疼。很多原本對物理學科抱有學習興趣的學生,也漸漸喪失學習信心。在這種情況下,不管老師怎么教,學生的興致都不高,學習效率也就比較低下。因此,教師應該利用一些教學技巧,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得他們能夠對物理學科燃起學習熱情。下面,筆者從導入激趣、問題引思、加入生活中的物理元素三個方面,討論初中物理教學技巧。
一、 導入激趣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優質的物理課,同樣需要一個優質的開端。教師在課堂導入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直接影響著學生是否對接下來的學習有所期待,這也就決定著學生是否會將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物理課堂之上,他們是否會主動學習等。因此,教師必須設計有趣的教學導入,使得初中生能夠迅速進入特定的學習狀態。在《人耳聽不見的聲音》一課的導入中,我在課堂開始之初,我便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海嘯、火山噴發等自然災難的影像剪輯,讓學生被這些災難視頻所震撼。在看到所有的學生都被這些影像資料吸引住后,我問學生:“為什么在這些災難之前,螞蟻、狗、蛇等動物都可以提前感知,而人類卻不可以呢?”有的學生說:“因為動物很敏感,他們有特殊的功能。”有的學生說:“因為動物很警覺,他們能夠感知大自然的任何變化。”等等。然后,我利用學生對動物的“特異功能”的興趣,帶著學生們學習《人耳聽不見的聲音》這一課知識。大部分的學生都對本課產生了學習興趣,學起來比較積極。在實際的教學中,我也經常用一些操作簡便、組織容易的小實驗來導入新課教學,激起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二、 問題引思
如果學生一直只能通過教師的傳授才能學會某個知識,那么,他們就永遠無法獲得學習能力,還會加重師生雙方的教學負擔。因此,教師在展開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注意讓學生學會思考,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使其在問題的引導下,邊學邊想。學生只有學會主動思考,才能夠真正理解物理知識。但是,老師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問題的難度,問題必須要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知識體系之上,不可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免打擊學生的自信,使得他們喪失學習興趣。在《升華與凝華》一課中,由于學生已經學了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固,我讓學生們舉出生活中物態變化的實例,復習舊知。然后我對學生提問:“如果是固體直接變成氣體,氣體直接變成固體,那么這應該屬于哪種現象呢?在這兩種情況下,物態變化伴隨的溫度又有什么變化呢?”由于本課知識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之上,這個問題也與學生的已有知識體系有所聯系,所以這個問題能夠積極引起學生的思考。
三、 在物理課堂之中加入生活元素
初中生不喜歡學物理的原因不外乎是他們認為物理學科十分無趣,且對物理知識感到十分陌生。然而,初中生本身對于陌生與新奇的事物抱有強烈的求知欲,只要老師善加利用,做好銜接,便可激起初中生對物理學科的求知欲。物理學科研究的是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屬于自然科學的一種,與人類文明聯系十分緊密。因此,教師便可利用生活中的元素,讓學生從物理的角度思考與觀察他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這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在《走進分子世界》一課中,我問學生:“同學們知道的靜電現象都有哪些呢?”學生們回答,毛衣中帶著靜電,脫毛衣與穿毛衣的時候都有滋滋的火花;秋天梳頭發,頭發飄起,也是靜電引起的等等。
總而言之,教師必須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在恰當的時機使用教學技巧,使得初中生的注意力能夠一直集中在物理課堂之上。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要注意激起初中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觸動學生主動學習動機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注意以問引思,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對物理知識進行更深入地思考;教師要在物理課堂中融入生活元素,幫助學生在物理與生活之間建立良好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羅曉斌.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J].理科考試研究,2016,(08).
[2]趙海芝.淺析初中物理教學的技巧[J].理科考試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