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莉??
摘要:在高中歷史中,有很多難以攻克的學習內容。在人民版的高中歷史課本當中,有很多有關中唐時期的政治制度知識點。中唐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因為藩鎮割據、官宦專權以及土地兼并的不良發展,導致戰亂頻繁和政治腐敗等問題出現。本文主要從高中歷史的教學角度,從三省制度以及經濟方面看中唐時期的政治制度變遷。
關鍵詞:高中歷史;中唐時期;政治變遷
高中歷史的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古代政治體系的知識內容。唐朝也是其中內容比較多的一個朝代。所謂中唐時期,通常是唐朝宗大歷元年至唐文宗太和九年,其中大概有70年。在中唐時期,藩鎮割據的形勢開始樹立,很多將領都擁兵自重。也導致皇帝不信任將領。比如在安史之亂,九大節度使60萬軍隊圍攻。結果由于沒有設置大元帥而導致指揮不協調,傷亡慘重。在朝中也出現宦官干政的局面。文宗的“甘露”事變,目的是為了鏟除宦官。當然,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宦官除了干政,還掌握了軍隊。對統治者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局面。
一、 中唐時期政治明顯的特點
在對中唐時期的政治制度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先總結出其中比較明顯的特征,這樣能夠方便學生的了解和掌握。在中唐時期,比較明顯的政治特征有兩個方面,即奴隸制度的崩潰以及封建制萌芽時期。對于奴隸制而言,其中整個奴隸主階級霸占了全國的生產和生活資源。因此在其下面就要發展小奴隸主做各個地區的“代理商”。法律、軍隊是維護奴隸主的工具。奴隸僅僅算是奴隸主的附屬物品,連最基本的生存權都沒有。因此,奴隸們開始奮起反擊,從而導致了奴隸制幾近崩潰。新的奴隸主們為了爭搶豐富的生產資源,因而進行了優化措施。在政治上進行刑法的公布,其中最為具體和突出的就是“王子犯法與庶民是同罪”這一點。到了封建萌芽時期,軍功制度的出現,導致人們開始賄賂官員,擴張屬于自己的地盤。然后奴隸主給予奴隸們的生存權利,把自己的土地租給這些奴隸,讓奴隸成了農民。他們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租佃關系。進行了變法的奴隸主,其中主要是地主轉變的國家,即奴隸主借助奴隸們的起義合并變法不成功的國家,使其同化。
二、 從三省制度的變化看中唐時期政治制度的變遷
在教學中唐時期的政治制度變遷時,教師可以通過舉例子或者將相關的歷史故事為學生具體的講述。三省是中國自隋朝和唐朝以來,就已經正式建立的中央政權體系。所謂的三省分別是指:尚書省,最高行政機構,其職責是行使國家頒布的主要政令;門下省,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中書省,決策機構,負責擬定與頒布皇帝的詔書。在唐朝整個的發展階段中,三省制度先后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中唐時期,這三省的制度都開始減弱和變化。其中具體是表現在“宰臣”集團的組成有了明顯的變化。這個時候的三省長官相權旁落。具體的情況大概可以用《漢唐事箋后集》中的一句話概括:“再想下行尚書之事,尚書卿監商人宰相之權,此所謂無定制也。”有這樣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方面:其一,在這個時候的政治局面非常的不穩定,唐皇為了對付復雜的事務,而對身邊的親隨之人進行大量的使用,讓其參與到政治中。這樣長久下去,參與政事的官員就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導致了三省長官有名無份;其二,在玄宗天寶年中,李林甫執權十九年,成了無法除去的政外勢力,中唐的皇帝就不愿意把重權交予三省長官,怕難以控制,所以就引起了變化。由此可看出,中唐時期的政治制度變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統治者的在統治上的缺失,為了處理逐日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不計后果。很多的社會政策也缺少連貫性。在集團內部也有派系斗爭,并且矛盾逐漸激化,導致政治狀態出現不平衡的狀況。
三、 從經濟看中唐政治制度的變遷
就經濟和政治而言,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經濟對政治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在這本歷史教材中詳細地提到了有關古代的經濟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商業經濟、手工經濟以及相關的經濟政治。
中唐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很大部分是源自秦漢時期,從教材中可以知道主要的方式是鐵犁、役畜以及耬犁等。在盛唐時候農業經濟發展還比較平穩。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后,讓日呈繁榮景象的黃河流域也出現了人煙蕭條、慘不忍睹的現象。由于田地的荒廢再加之戰亂,導致了人民南遷,從而致使了黃河流域的經濟由盛轉衰。這些都是由于中唐政治體制變化,唐朝的農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唐代長安市已經從定期活躍的傳統模式,轉換成店鋪林立的經常性活動商業區。洛陽市場的規模又遠遠超過長安。除開長安以及洛陽的商業最繁華之外,揚州也有過“雄富冠天下”的名號。
唐代的中期,北方經常受到戰亂的影響,而南方商業經濟卻以穩定的狀態持續發展。因此,經濟和人口的重心均向南方遷移,其中的商業城市也逐步的向南方遷移,特別是在長江流域,很多城市成了新的商業區。唐代中前期,許多地方經濟繁榮的城鎮依舊實施著坊市分離的制度,居民們基本都住在“坊”,交易行為就在“市”進行。而面對商業買賣、交換得日益頻繁,以往既定的交易場所與商貿時間已經不再能夠符合居民們日常商品貿易的需求,此時就衍生出了更加開放的政策。其中中唐時期,著名的現實派主義詩人元稹在他的一首詩當中寫道:“估客無住者,有利身即行”以及“農夫稅歲長辛苦,棄業長為販寶翁”。這位詩人所處為中唐時代,而又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本,這首詩也讓人們深刻地體會到了中唐時期的商貿特征。商人們成群結隊,走南闖北,而且明顯樂在其中。此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外商繁多。單就長安為例,此地早已成為了胡商、外商的活躍地帶,不少來自中原唐朝之外的商人們,在此安設了專屬的商貿區域。但是由于中唐的政治制度發生了許多的變遷。導致了很多奸詐商家欺瞞消費者,然后和官方相互勾結的黑暗腐敗現象隨之出現。同時也讓唐朝的商業經濟走向衰敗。
參考文獻:
[1]劉寶恒.唐代三省六部制改革的成敗及其啟示——讀《資治通鑒·唐紀》[J].機構與行政,2013,09:62-63.
[2]劉惠敏.氣候條件與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J].理論學刊,2011,05:11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