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華

作為一名書法教師,我深有體會,在書法教學中,孩子們時會覺得課堂沉悶、枯燥。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學生對書法課堂失去信心?歸根到底就在于我們教學方式的機械、單一,再加上小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缺乏,注意力難以集中地特點,給書法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阻礙,那么如何才能讓書法課堂更有效,教學效果更顯著呢?
一、在游戲中學習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興趣是培養書法愛好的首要要素。從兒童身心特點來說,不宜過早地、枯燥地灌輸書寫技法,沒有興趣就沒有主動性,教學就會變得空乏無味,學生就會失去書寫的興趣。在小學階段,他們往往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游戲,他們是在玩的過程中成長的,一味灌輸技法只能把他們扼殺在萌芽里,此時教師應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起他們探究的欲望,在教學中無形的滲透技法要素,那樣學生就會學的輕松自在。
在講解基本筆畫時,我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圖文并茂的方法,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體會字形結構,如教“點”的筆畫時,我展示出一些小水滴,并作示范,孩子們就會很容易將小水滴的造型和點聯系在一起,這樣他們更容易去理解;講“捺”的寫法時,就用掃帚作形象的圖形對比,學生就把它們形象的聯系在一起,知道捺的書寫方法要上小下大的基本結構。在練習書寫的時候,我會印發一些奇特的文字讓學生寫上基本筆畫。如圖,讓學生加上筆畫成“大、尺、六、王、水、十、中”如此強加練習,在評價作業時把學生的作業展示出來全班欣賞、評價,選出書寫漂亮的筆畫或字,糾正不規范的字形結構,這樣不僅提高教學效果,還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二、在故事中學習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控能力差,只能停留在短暫的時間里。教學中如果沒有吸引他們眼球的東西,他們就容易分心走神,如果我們的教學方法一味不變,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實踐證明,用榜樣的實例來強化就會事半功倍,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穿插一些古今書法名家或人物勵志的小故事來鼓勵學生,使他們在練習中找到興趣,找到目標。
例如在練習雙姿時,學生很快就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失去興趣,所以我就在學生練習雙姿的時候穿插《王羲之吃墨》專心致志的小故事來激勵他們: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王羲之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里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么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類似的還有《懷素種芭蕉學書》、《柳公權秘藏筆硯》、《鄭板橋學書法》等等,通過講述名家們的小故事,即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又可以陶冶性情,調節學生的大腦疲勞,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練習好雙姿,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當然也要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姿勢,通過師生的互動,把抽象的書法練習和形象的小故事融合在一起,課堂顯得生動活潑,從而激發學生對書法的興趣。
三、在競爭中學習
在教學中,我會適時適當地讓學生發起“斗爭”打擂臺,每當一個階段學習,就會讓學生上臺現場揮毫展示,如果堂下的同學覺得不好也可以上來揮毫書寫,直到沒人再來競爭,此時老師和學生一起評價,挑選出今期擂主獲得者。這樣的課堂不僅活躍,而且富有趣味,學生會為了“擂主”稱號而發奮練習,當然最后要評選出優秀的學生,授予“小書法家”稱號,頒發獎狀和獎品,還有在校內定期舉辦書法活動,讓學生不無時無刻在競爭中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 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