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文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因此,立足文本,是閱讀教學行為目標的首要依據。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朗讀、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蘊含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據此,我在《風箏》一課,采用了以下的教學的思路:
一、自學導航,引領學生與文本的初次對話
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問題:“用一句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是事?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發現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這句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接著,我讓學生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幾件事。為突出心情變化的重點,我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出示“自學導航”:
自學導航
①讀準下列字詞:
精心、希望、依然、 憧憬、垂頭喪氣、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
②用“ ———”劃出作者放飛風箏時心情的句子。
③用“△”標出關鍵詞,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放飛風箏時心情的詞語。
在初讀中,我出示自學導航,引領學生在自主中完成與文本的初次對話,自主獲得課文的關鍵信息,在閱讀中體會到收獲知識與成功的滿足、喜悅和自信。
二、含英咀華,嚼碎關鍵詞語,驀然回首,情就在那處
你覺得作者在做風箏和放風箏的過程中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你從哪兒可以體會到他的心情?通過“自學導航”,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已經標出了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詞語,我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學生讀: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師:能把“精心”換一個詞語嗎?
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學生換了“用心、認真、專心、一心一意”等詞語。
師:我用心、認真、專心、一心一意做著的是一只怎樣的風箏呢?
有的學生說:我認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樣,而實際上什么都不像的風箏。
有的學生說:我認為是一只被作者他們稱為“幸福鳥”的風箏。
師:不是什么都不像嗎?怎么又被稱作“幸福鳥”呢?
學生又說:因為在孩子們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快樂的心情。
師:那么為什么孩子們還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上面呢?
學生說:因為風箏寄托著他們的憧憬和希望。
如何讓孩子們體會作者是怎樣把不同的心情寫具體的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我采取反復朗讀、提取關鍵詞的方法,以詞帶句,以句解文,以文悟情,例如在“放風箏”過程中孩子們從“凌空飛起”“翩翩飛舞”“拼命地”等詞語中感受到“快活”。通過這種方法,把抽象的情感通過具體的動作、神態表現出來,使學生在詞句文的反復朗讀中感受文本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以及作者的具體描寫手法,以此突破本文的難點。
三、挖掘文章空白,張開想象的雙翼,在情感的天空翱翔
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叫喊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
當學生讀到這個句子時,我引導說,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風箏就像你們眼中的色彩斑斕的蝴蝶、孔雀一樣翩翩起舞。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他們究竟是怎樣地說呢?你能想像得到嗎?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在補白感受作者的感情。
有的學生說:村里人驚奇地說:“放得這么高!”
有的學生說:村里人羨慕地說:“放得這么高!”
好一個“驚奇”,好一個“羨慕”,學生在補白中就嘗試著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原在,村里人羨慕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啊。
語文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在新課程背景下,要讓我們的閱讀教學真正地凸顯語文學科的功能、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解讀文本無疑成為閱讀教學的根本。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