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良
筆者發現學生在小數除法計算中常常出錯、正確率很低,基于此產生了研究如何提高小學生小數除法計算正確率的想法,希望可以通過研究,總結出一些規律與方法,希望幫助一線教師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轉變對學生錯誤的觀念,幫助學生走出小數除法的困境,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在與同科組老師深入討論之后,筆者最終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研究。
1. 小學生小數除法計算出現的錯誤有哪些特點?
2. 在小數除法計算中,出現錯誤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3. 要減少小學生的錯誤率,教師可以從哪些方面改進教學策略,提高計算正確率?
一、錯誤特點
通過分析,筆者發現學生在小數除法錯誤計算中存在以下特點。
1. 小數點移動錯誤。同學在把除法是小數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過程中,被除數的小數點與除數的小數點移動位數不一致,如18.9÷0.27學生往往錯誤轉化成189÷27。
2. 商的首位位置寫錯。
3. 商的小數點點錯位置。如28.6÷11,商應是2.6,商的小數點在2的后面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而一些同學把小數點點在了6的后面,和被除數的末尾對齊了。
4. 商中間的“0”漏商。如計算3.64÷52,商應是0.07,有的同學漏商了0,直接商7算得了0.7。
5. 抄錯題。一是抄錯符號把“×”寫成“÷”,或者“÷”寫成“×”;二是抄錯數字。
二、錯因分析
1. 對概念和運算法則理解不清。在“小數除法”教學中,移動被除數、除數小數點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有些學生往往疏忽大意,例如:“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不會運用;或者在計算時,商中間要商“0”的不會商“0”。
2. 計算中不認真,馬虎導致出錯。有的學生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抄錯數字,或抄錯題,抄題時把數字“1”抄成“7”或“9”抄成“6”;有的學生除得的商的小數點位置不對,數字寫反;還有的學生計算過程中進位沒加或退位沒減等。
3. 畏難情緒,排斥心理。遇到數字較大、步驟較多的題目,或者商是多位數的計算不能細致耐心地去思考著計算,產生畏難、厭煩情緒,態度不認真而出錯。
4. 受到定勢思維的影響導致出錯。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薄弱,感知試題時,總是受到“常用算式、是否能簡便計算、比較熟悉部分”等慣性思維的影響,以至于把運算的法則,定律等知識忽略掉而造成干擾,對于相似的知識點往往難以區分。
5. 短時記憶出錯。記憶是學習的基礎、知識的儲存、積累和更新都要依賴于記憶,無論是口算還是筆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時記憶力作保證。一些學生由于短時記憶力發展較差,直接造成計算錯誤。計算小數除法時,漏點小數點。
6. 不良的學習習慣,態度造成錯誤。不良的學習習慣包括:計算粗心,書寫潦草,馬馬虎虎;做題不喜歡用草稿紙,再大的數也不想動筆算,而喜歡口算;做題時只求速度,不求質量;不注意審題;缺乏主動檢查的習慣,不能及時發現錯誤予以訂正;態度不端正等。
三、改正策略
根據對錯題特點和錯因分析之后,筆者制定了的應對措施,改進了教學策略。
1. 加強算理教學。
2. 重視和加強估算意識的培養。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是就題講題,只是解決教材中有估算要求的部分,很少能在日常的教學中運用自如。由于訓練較少,學生的估算意識也較低,對于估算的運用也不能夠達到自覺。這就需要通過設計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建立估算的意識。
3. 練習形式盡量多樣化。在教學中通過每天課前3分鐘的口算訓練,強化了學生的口算水平和對除法算理的理解;每天的課堂作業和天天練,都提前精心設計作業題型,力求少重復,多變化,有層次;對課堂和作業中出現的錯誤類型歸類分析整理,研究出了對待不同類型錯誤的有效方法。
4. 培養、指導學生收集錯題集。
通過一學年來的實踐,學生的小數除法計算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整體運算能力也得到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幫助學生走出小數除法困境的同時,筆者也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轉變教學理念,提高了教學技能,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達到雙贏的效果。
責任編輯 徐國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