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
“我們塑造我們的建筑,而后我們的建筑又重塑我們”。1943年,丘吉爾在考慮修復被炮彈摧毀的英國下議院廳曾這樣論述人與建筑的關系。此后的七十多年里,神經學家與心理學家得到了充分的科學證據支持他的觀點。建筑能夠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人們大腦中的海馬區中特殊分化的細胞,能夠適應我們居住空間的幾何與排列。
在人們工作與生活的邊界從建筑延伸到城市的今天,尤其是在互聯網促動了各種融合的時代,建筑與人的關系不斷被設計與技術重構,建筑師們不斷探索著人與自然對話的關系。
印度建筑設計師、學者巴克里希納·多西甚至認為,建筑并不是一種外在的空間、形式或結構,而應該是身體的延展,是人的一部分。建筑的核心是人,關乎每一個人的吃穿住行,關乎天氣、地理、美學和文化,建筑必須營造一種愉悅感。建筑和生活共生共存,便值得慶祝。如果不是,便不算建筑。
實際上,人們與建筑共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出于對于環保的要求。近年來,建筑總能耗所占的巨大比例(大約35~40%)對全球能源與氣候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這是推動智能建筑應用增長的主要因素。
“零能源”(Zero Energy)建筑在近幾年獲得尤其多的關注。顧名思義,這些建筑所消耗的能源等同于自身所生產的能源當量。而自2017年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房地產開發商、不僅關注將商業建筑通過加裝及改造智慧系統以實現“零電力建筑”的目標,更把定義延展到包括水、空氣、光線、建筑材料等資源角度,從而實現更高的資源零損耗的訴求。
人們不難看到臺灣的小學、上海的研發中心、深圳的辦公大樓,還有北京的城區里,借助技術的力量,建筑的骨骼、神經乃至血肉都在與人們的工作生活融為一體。人們在探索建筑的邊界中賦予建筑和人一樣的生命力,設計與技術為建筑乃至城市提供了一萬種可能,而更多的商業機會和模式也在其中應然而生。